1938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后,让人疑惑的是,但明明有一份如同“预言书”般的战略分析摆在眼前,为何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就像一头撞向悬崖的野牛,至死都不肯回头修改那套注定失败的侵华计划?
![]()
这个问题,就连当时的对手蒋介石都曾发出过感叹,认为这正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
一、傲慢与偏见
1938年7月,当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延安的《解放》周刊上正式发表。这本书不过五万多字,却精准得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日战争最核心的肌理。
它一上来就戳破了当时流行的两种错误论调:一种是悲观的“亡国论”,觉得中国打不过;另一种是盲目的“速胜论”,以为能轻松把日本人赶下海。
![]()
毛主席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注定是持久的,但胜利最终一定属于中国。
他给出的理由非常实在:
日本呢,是个强国,枪炮比我们厉害,这是事实。但它的战争是侵略性的,不正义,国家小,资源少,经不起长期消耗,国际上也没几个真朋友。
反观中国,虽然是弱国,可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是正义的,内部有进步力量在成长,国际援助也会越来越多。
![]()
他还把战争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胜利的关键,不在于跟日军硬碰硬地打阵地战,而在于发动全民抗战,尤其是广泛开展游击战,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我们的前线,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本小册子一出,立刻引起了连锁反应。
![]()
在我们这边,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到后,如获至宝,马上推荐给了蒋介石。
老蒋的反应很有意思,他一方面称赞毛主席是“战略天才”,承认这本书弥补了他自己提出的“持久”理念缺乏系统理论的短板,甚至下令国民党全军学习。
冯玉祥将军更是自己掏钱印了三千本发给部下。
![]()
在国际上,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认为它给中国指明了方向,英国的丘吉尔把它放在书架显眼位置,苏联的斯大林更是让人译成俄文,放在办公室参考对德作战。
但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日本那边。
其实,日本情报部门对毛主席的关注从1937年就开始了,绝非毫不知情。《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同年,日本有名的《改造》杂志就用大篇幅进行了译介。
![]()
不过,这种“介绍”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他们刻意删掉了书中分析日本弱点、预言日本必败的“不利”部分,剩下的内容,大多被日本媒体和军界当成笑话看。
他们普遍的态度是轻蔑和不屑,认为这不过是弱者的“痴人说梦”,是“穷途末路的精神胜利法”。
![]()
在当时绝大多数日本军官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皇军无敌”,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种深入骨髓的傲慢,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就选择性“失明”和“失聪”,关闭了理性分析的大门。
甚至到了1939年,当日军在台儿庄等战役中受挫,进攻节奏明显放缓,已经初显持久战苗头时,像远藤三郎这样的中层将领也嗅到了危险,向上级提交报告建议调整战略。
![]()
然而,这些微弱的清醒声音,在主流的高昂战意和盲目自信面前,如同投入洪流的一颗小石子,瞬间就被淹没了。
他们的建议被无情驳回。
1940年1月,就连东京的《朝日新闻》都在社论中承认日军已陷入持久战,并重新摘录了《论持久战》的部分内容,但这短暂的“清醒”立刻触动了军方的敏感神经,到了7月,日军高层便下令严格管制舆论,禁止再讨论这本“危险”的书。
![]()
你看,他们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愿意看,不敢看。
二、 骑虎难下
那么,为什么日军高层宁愿捂着耳朵、蒙着眼睛往悬崖冲,也不愿意踩下刹车呢?这就涉及到更复杂的层面了,不仅仅是“傲慢”两个字能完全概括的。
蒋介石后来反思时,点出了关键:毛主席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不仅预判了战争进程,更深刻地洞悉了日本作为侵略者的本质和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它即便意识到问题,也很难掉头。
![]()
首先一点,就是“骑虎难下”。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投入了巨大的兵力物力,短时间内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表面上看势如破竹,但巨大的占领区同时也意味着漫长的补给线和分散的兵力,日军这架战争机器已经深深陷入了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中。
![]()
如果此时突然大幅调整战略,比如收缩战线,转向巩固占领区,这在政治上几乎等于承认之前速战速决的战略是失败的,对于极度爱面子、讲究“帝国威严”的日本军部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产生了巨大的惯性,停下来比继续往前冲可能更需要勇气。
再加上侵略本性的驱动。
![]()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它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掠夺资源,以战养战。它的野心和它的实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日本的小国寡民属性撑不起长期的消耗战。
事实上,日军也确实因为资源枯竭,在1941年冒险南下东南亚,去抢夺石油和橡胶等战略物资,这进一步分散了兵力,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
![]()
但它的侵略本性决定了它无法停止掠夺,就像一个赌徒,总想着下一把就能翻盘,而不肯承认自己已经输红了眼。
即便日军内部也存在清醒的声音,但整个军队的思维已经僵化,被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
除了继续加大军事打击,他们想不出也看不起别的办法,甚至在华北等地变本加厉地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试图用纯粹的恐怖来压服中国人民的抵抗,这无疑是战略上最愚蠢的选择。
![]()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流逝。
直到1944年,日本驻北京大使馆情报室才完整翻译了《论持久战》全书,但此时,战争的进程已经完全按照毛主席八九年前的预判在发展:中国敌后战场转入反攻,日军在豫湘桂战役后节节败退。
这时候再读这本书,除了印证其预言的精准和感叹悔之晚矣,已经毫无战略意义了。
![]()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这场持久战画上了句号。
可以说,毛主席的厉害,在于他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技术层面,从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等更宏观的维度,抓住了战争胜负的命脉。
他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打,更深刻揭示了敌人为什么必然会失败。
![]()
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最大的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对手的强大,而是源于自身的盲目与不肯改变。
这在当下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仍然适用,特别是某些域外势力在亚太的行动,也表现出"过度依赖军事优势而忽视政治解决"的倾向。
若这些域外势力仍执迷不悟,无条件头像的日寇,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