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可叹!修行三十载却堕入魔道?只因贪求神通丢失了「根本」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金刚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三十年苦修,换来的竟是坠入深渊?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修行者,他出身高贵,天资聪颖,跟随世尊修学多年,精通三藏经典,能背诵六万法句。旁人看来,他早已是证果在望的大德。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精进的修行者,最终却走上了与佛陀为敌的魔道,生时遭受恶报,死后堕入无间地狱。

这个人就是提婆达多,佛陀的堂弟,也是僧团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堕落者。他的故事在《法华经》《增一阿含经》等诸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历代祖师反复提起,并非为了贬低某个人,而是要警醒后来的修行者——修行路上,什么才是真正不能丢失的"根本"?

为何一个修行三十载的人,会在一念之差间堕入魔道?这其中的转折点在哪里?当神通显现时,修行人要如何持守本心?



提婆达多出生在释迦族的王室家族,是佛陀的堂弟,从小与悉达多太子一同长大。按照经典记载,他相貌端正,聪慧过人,在族中颇受敬重。

当年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成为人天导师。这个消息传回迦毗罗卫国时,整个王族为之震动。提婆达多听闻堂兄成佛的消息,心中既有钦佩,也暗藏一丝不甘。他想:"我与悉达多一同长大,论天资我并不比他差,既然他能成就佛道,我为何不能?"

于是,提婆达多带着几位族人前往竹林精舍,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看着这位堂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但最终还是应允了他的请求。阿难尊者为他剃度,提婆达多正式成为僧团的一员。

出家之初,提婆达多确实精进用功。他每日清晨便起身诵经,白天听闻佛陀讲法,夜晚端坐禅修,从不懈怠。不到三年时间,他便能背诵大量经文,对教理的理解也颇为深入。僧团中的许多比丘都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日后必定能证得果位。

可是,在这份精进的表象之下,提婆达多心中有一个执念始终未能放下——他想要超越佛陀,成为僧团的领袖。

这个念头最初还很微弱,如同种子埋藏在土壤深处。但随着修行时日渐长,这颗种子在名利的浇灌下,逐渐发芽生长。每当看到四方信众对佛陀顶礼膜拜,听到人们赞叹"世尊智慧无量,慈悲无边",提婆达多心中就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滋味。

"为什么所有人都只记得佛陀?我提婆达多同样精通经典,为何无人问津?"他在心中暗暗想道,"若是我也能拥有神通,展现不可思议的力量,信众们自然会对我刮目相看。"

神通,成了提婆达多心中的执念。

他开始专注于修习各种禅定法门,不是为了净化内心,而是为了获得神通力。他听说修习四禅八定可以引发神通,便日夜苦修禅定。经文中记载的飞行、变化、读心等神通,在他心中变成了超越佛陀的工具。

佛陀曾多次在讲法时提到:"比丘们,不要贪求神通。神通只是修行的副产物,并非修行的目标。真正的解脱在于断除烦恼,证得涅槃,而非展现神通。过分执着于神通,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可这样的开示,提婆达多听不进去。他只看到佛陀行走时大地震动,伸手时光明遍照,认为这些神通正是佛陀威德的来源。他想:"若我也有这样的能力,谁还敢轻视我?"

提婆达多的苦修确实有了成效。在修行到第十二年时,他证得了初禅,继而二禅、三禅、四禅。随着禅定功夫的加深,一些神通开始显现。他发现自己能够看到远处发生的事情,能够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声音,甚至能够知道他人心中所想。

这让提婆达多欣喜若狂。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

然而,就在他初步获得神通力的时候,他的心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个最初发心出家求道的提婆达多,逐渐被贪求名利的提婆达多所取代。

一天,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前来拜访僧团。阿阇世年轻气盛,对神通之事颇为好奇。提婆达多见状,主动上前,在太子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神通。他化作大象,又化作童子,在空中飞行,身上发出火焰。这些神奇的景象让阿阇世惊叹不已,当即对提婆达多顶礼膜拜,认定他是得道高僧。

"尊者,请受我供养!"阿阇世太子恭敬地说,"从今以后,我每日都会送来五百车的饮食,供养您和您的弟子们。"

提婆达多欣然接受。从那天起,他每日都能收到太子送来的丰盛供养。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提婆达多,希望能见识他的神通,希望能得到他的加持。



名利双收,提婆达多飘飘然起来。他开始在僧团中招收弟子,建立自己的势力。许多年轻的比丘被他的神通所吸引,纷纷转投到他门下。不到半年时间,提婆达多身边已经聚集了五百名追随者。

舍利弗尊者看到这一幕,忧心忡忡地对阿难说:"提婆达多走上了危险的道路。他执着于神通和名利,已经偏离了修行的正道。"

阿难点头道:"我也看出来了。可是该如何劝导他呢?他现在正沉浸在众人的赞叹中,怕是听不进任何忠言。"

舍利弗叹息一声:"只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修行路上,最怕的就是有了一点小成就,便以为自己已经证道,从而放松警惕,被烦恼所转。"

确实,此时的提婆达多已经完全沉浸在名利的漩涡中。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精进修行,而是每日忙于接待信众,展示神通。他享受着众人的赞叹,享受着丰盛的供养,享受着众星捧月的感觉。

但是,这种表面的风光之下,提婆达多内心深处的贪欲、嗔恨、愚痴却在不断滋长。

有一次,佛陀在讲法时说:"比丘们应当少欲知足,不贪著利养。即使获得供养,也应当与大众共享,不可独自享用。"

这话传到提婆达多耳中,他立刻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心中升起强烈的嗔恨:"佛陀这是在嫉妒我!他看到我获得太子的供养,看到我的追随者越来越多,所以故意说这样的话来打压我!"

从那一刻起,提婆达多对佛陀的尊敬彻底变成了敌意。他不再把佛陀当作导师,而是当作竞争对手,当作阻碍自己获得更高地位的障碍。

他开始在私下里对弟子们说:"佛陀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僧团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更有能力的领导者。我看,应该让我来接管僧团,带领大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这样的言论越说越多,提婆达多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再满足于在僧团中拥有一部分追随者,而是想要取代佛陀,成为整个僧团的领袖。

一个阴谋在他心中酝酿成形。

提婆达多找到阿阇世太子,蛊惑他说:"太子,您的父王频婆娑罗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继续统治国家了。您何不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国王?而我,也将取代佛陀,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样一来,我们新王配新佛,共同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阿阇世太子本就野心勃勃,听了这话心动不已。在提婆达多的怂恿下,他监禁了自己的父亲频婆娑罗王,自己登上了王位。

与此同时,提婆达多也开始公开挑战佛陀的权威。他来到佛陀面前,傲慢地说:"世尊,您年纪大了,应该把僧团交给我来管理。我年轻力壮,又有神通,一定能把僧团带领得更好。"

佛陀平静地看着这位堂弟,眼中满是悲悯:"提婆达多,我连舍利弗、目犍连这样的大弟子都不会把僧团交给他们,又怎么会交给你?你已经被贪欲、嗔恨、愚痴所蒙蔽,早已偏离了修行的正道。"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提婆达多。他脸色铁青,咬牙切齿地说:"好!既然您不肯让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从那一天起,提婆达多彻底走上了与佛陀为敌的道路。他多次策划暗杀佛陀,先是派刺客行刺,后来又推巨石想砸死佛陀,甚至放出狂象想要踩踏佛陀。每一次都被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化解。

但提婆达多并不甘心。他又想出了一个毒计——分裂僧团。

他召集了自己的追随者,宣布从佛陀的僧团中分裂出去,建立新的僧团。他还制定了五条更严格的戒律,声称佛陀的戒律太过宽松,只有遵守他的戒律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五条戒律是:终身住在山林,不得住在村落;终身乞食,不得接受居士请斋;终身着粪扫衣,不得接受居士供养的衣服;终身住在树下,不得住在房屋中;终身不食鱼肉。

表面上看,这些戒律似乎更加严格,更显清净。但佛陀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这些戒律过于极端,不符合中道的原则。修行需要的是内心的清净,而非外在形式的苦行。

更严重的是,提婆达多制定这些戒律的目的,并非为了帮助弟子们更好地修行,而是为了标榜自己比佛陀更严格、更清净,从而吸引更多的追随者。

果然,一些年轻的比丘被这些严格的戒律所吸引,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苦行,纷纷跟随提婆达多离开。一时间,提婆达多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他似乎真的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然而,就在提婆达多以为自己已经成功的时候,一切却开始急转直下。

他惊恐地发现,自己苦修多年获得的神通,竟然开始消退。先是他心通消失了,无法再探知他人的想法;接着是天眼通、天耳通也逐渐模糊;最后,连最基本的飞行能力都失去了。就像水中的月影,曾经那么清,如今却消散无踪。

不仅如此,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异状。全身疼痛难忍,皮肤生出恶疮,脓血流淌。追随他的弟子们看到他的惨状,纷纷心生疑惑:"尊者不是证得神通的大德吗?为何会遭受这样的恶报?"

提婆达多躺在病榻上,痛万分。他想不明白,自己精进修行三十年,背诵六万法句,获得了四禅八定,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直到这时,他才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那个当初发心出家求道的提婆达多,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修行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可是,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贪求神通会让一个修行多年的人堕入魔道?那个被他丢失的"根本",到底指的是什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