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威岛被越南侵占50年,只有收回才能掌控南沙群岛西南部广阔海域

分享至



南威岛是我国南沙群岛的神圣领土,位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南威岛也是我国南沙群岛西南部唯一露出水面的陆地岛屿。它东距我国有人驻守的华阳岛仅有102公里,西北距越南本土海岸线却有450公里以上,它位于南海航运大通道南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南威岛跟南沙群岛的众多岛礁一样,都是发育在南海的珊瑚礁盘上,岛屿面积不大,自然陆地面积只有0.15平方公里。越南人工填海之前,南威岛面积仅有太平岛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中业岛面积的二分之一,在南沙群岛自然岛屿排名中,排名第五位。越南实施人工填海以后,陆地面积扩大到了0.48平方公里,越南在岛上修建了机场和港池,可起降军用运输机和战斗机。

南威岛发育在珊瑚台礁之上,形态呈三角形,礁盘面积约2平方公里,无环礁与潟湖。南威岛作为我国传统渔场核心区域,历史上便是我国渔民在南海捕鱼的重要补给点,岛上林木繁茂、海鸟聚集,上千年来,岛上至今留存有我国渔民开凿的淡水井、菜地、小庙等生活遗迹。



南威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一、我国渔民世代经营南威岛的历史

(一)元明清时期:渔民世代经营,主权实践延续

《元史•地理志》“万里石塘”即含南沙南威岛;明清《更路簿》记“鸟仔峙”(南威岛)航向、潮汐、井位,明确记载了南威岛是我国固有领土。

自元朝起,南威岛就成为我国琼海潭门镇渔民的固定作业区域。渔民们依据祖辈传承的《更路簿》,将南威岛称为“鸟仔”,作为穿越南沙群岛西南部的关键淡水补给点和渔获晾晒地。因为岛上有陆地和淡水,他们在岛上开垦田地、饲养家禽、挖掘水井、修建农舍,形成了长期定居的生活场景。岛上的水井保存至今。

(二)近现代时期:主权正式确认与管辖强化

1933年,南威岛曾被法国殖民者短暂侵占,我国渔民仍在岛上生活并在附近海域打鱼,影响不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威岛被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国收回南沙群岛全部主权,南威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46年,国民政府派遣舰队接收南沙群岛,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主导了主权宣示工作。为纪念其功绩并彰显“威镇南疆”之意,1947年国民政府正式将该岛命名为“南威岛”,并在岛上立下主权碑,设置前沿哨站定期巡视。

据早年新闻报道,1947年农历10月,琼海市潭门镇的老渔民卢业发跟随船队出海,他们经过北子岛、南子岛、中业岛、太平岛,卢业发第一次来到南威岛从事渔业生产。这是海南老渔民根据《更路簿》,必走的一条路线,是方便物资和淡水补给。岛上西侧的淡水井,虽水质偏咸但过滤后可饮用,成为渔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口水井至今仍能使用。这种持续数百年的渔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构成了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重要历史依据。

1975年以前,该岛由台湾省国民党军队驻守。国民党军队在岛上设有一定的军事设施和管理机构,负责维护岛屿的安全和秩序,对周边海域进行巡逻管控,确保我国渔民在岛上的正常生活和渔业活动。



二、南威岛的失陷过程

南威岛的失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核心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北越统一越南。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因战略调整和兵力不足,决定收缩南海防务,从南威岛等岛屿撤军。越南趁机派兵侵占我国南威岛,非法占领我国领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