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11月5日刊发文章,题为《欺凌并非始于校园,而是在校园爆发》,作者是法学博士索尼娅·阿尔马达。全文摘编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欺凌现象一直存在,但今天它以新的形式出现:网络欺凌、公开曝光、病毒式羞辱。欺凌的边界已经移动,场景也成倍增加。
怎样才能不成为欺凌行为的对象?女孩们通过化妆、节食或脱毛进行自我改造,男孩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标准所束缚:肌肉、表现、坚韧。任何偏离这一规范的事物,包括社会阶层、肤色或种族归属,都有可能被贴上怪异或有缺陷的标签。
最新数据显示,在阿根廷,六成的六年级学生报告曾在学校或网络上遭受攻击,近四成的学生感受到被歧视,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貌。
国际证据同样确凿,网络欺凌的受害者面临更高的抑郁和自杀风险,如果未能及时干预,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存在。
近年来,一些悲剧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遭受数月骚扰后选择结束生命的青少年、携带武器到学校的学生……这些极端场景都诉说着同一个紧迫问题:我们需要在所有空间制定儿童保护政策,而不仅仅是在伤害造成之后亡羊补牢。
成年人的以身作则仍然是最有力的教育:以尊重待人、不嘲弄挖苦、不在家庭里和网络上使用语言暴力。如果我们的孩子实施欺凌,解决之道不是惩罚,而是去了解驱使他如此行事的原因,帮助他认识到伤害,进行修复并培养同理心。残酷是学来的,因此也可以被摒弃。(编译/韩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