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一北方人到湖州做官,在任上不久接一奇怪诉状:有人状告,自己的菜园子被贼人在半夜偷走了!
这位长官看了状纸,大惑不解,菜园子不是田地吗?怎么还能被“偷”走呢?叫来手下人一问,居然真有这事!
原来,湖州在太湖南岸,湖边都是茭葑[jiāo,fēng]杂草(茭葑是菰[gū]根,可以代指水草),年久日深,这些杂草堆积起来,厚达一尺,百姓便在上面铺上泥土,用来种植蔬菜等物,称为“葑田”。
这其实是一种在水上的田,半夜贼人将其割开运走,“田地”不就是被偷了嘛!
这个故事我是从包伟民先生的《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中看到的,他讲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引出这样一个事实:江南地区在人口过速增长以后,人口压力巨大,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劳动人民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开发田地,从圩田、梯田、沙田、湖田,到后来的葑田、架田,都是为了增加可供耕作的农田所想到的办法。
由此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真是令人称赞!对于吃饱饭的渴望,也着实令人心疼。
![]()
(一)经济发达
历史发展到唐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尤其是北方战乱频繁的情况下。
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基本南移完成,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人口增速最快,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不断增加,但江南地区的土地却是有限的,到了南宋,能被利用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开发殆尽,那么要想养活这样众多的人口,应该怎么办呢?
在不迁徙人口的情况下,出路有两条。
第一,进行精耕细作,增加单位土地的利用率。
宋代便已经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轮作耕种,这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无疑是提高了许多。
第二,进行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实行专业经济。
在江南地区,集中体现这种专业经济的,是养蚕缫丝和棉花的种植(宋元以后,棉花被引进),这种专业化的经济,其实是商品经济的前驱。
比如,历史悠久的乌镇,在唐、五代时期,本是一个军事重镇。
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建都杭州,吴越国的钱王为了国家稳固,便将重兵安置在了乌镇(当时叫做乌墩、乌戍)。
后来到了宋代,南方局势基本稳定,安定的生活,让乌镇逐渐从军事重镇转变成了一个商业市场发达的贸易小镇,经济职能日益增加,超过了其军事职能。
乌镇其实是乌镇和青镇的合称。
北宋时期,就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农村商业性聚落。
![]()
到了南宋嘉定年间,分为了乌镇和青镇,河东为青镇,属嘉兴桐乡县;河西为乌镇,属湖州乌程县(建国后,才将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明代中后期,乌青镇已经形成了雄视一方的巨镇格局,比如,万历年间,乌青镇区纵7里,横6里,周26里,分7个坊,乌镇5坊,青镇2坊。
到了清朝,更是人口极多,号称“烟火万家”、“巨丽甲他镇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乌青镇是明清江南诸市镇之冠!
(二)诗意江南
当时经济发达的江南小镇,拥有各式各样的精美事物。“南人乘船,北人乘马”,就拿江南地区各式各样的船来说,就令人印象深刻,没想到小小的乘船,居然还有这样多的种类。
有楼船、迎船、租船、笼子船、装船、驳船等近十余种船类中,而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绍兴乌篷船。
原因非常简单,并非因为自己乘过,而是因为陆游的诗句,实在太惬意、太美了!
陆游诗中写绍兴的风物,既有“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的迷人风光,也有“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的悠闲与恬适。
在陆游笔下的古镇中,品一碗温热的黄酒,尝一碟清香绵韧的茴香豆,从前的时光在拱月形的石桥下汩汩流淌,真是太有意境了。
绍兴人周作人也有“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的可爱句子,让人欣喜。
绍兴的吃食也令人眼花缭乱,比如,霉豆腐中有醉方、红方、棋方、白方、青方各色名目,头肚醋鱼色泽红亮、鱼肉鲜嫩、卤汁浓滑、不腥不腻、香鲜酸甜……当真是令人口水直流。
江南的小镇是各具特色的,每一个小镇,都值得花一番心思去探索和欣赏。
![]()
尤其是,徜徉在形形色色的江南小镇中,很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画意。关于江南的名诗有很多,也都很美,比如下面这些名人佳作。
最先想到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代的江南逐渐被开发了起来,江南温和的气候、美丽的风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花如火,春水如蓝,当真是一派绝美的风景,令人向往之极!
韦庄有一首令人断肠的《菩萨蛮》,写江南的人和物:“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水乡的风景美和人物美,在韦庄柔婉的词句中尽皆表现了出来,诗人对江南水乡是依恋的,他有着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崔颢笔下的江南,似乎更加俏皮和活泼,他在《长干行》中说:“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同乡相遇,何其欣喜,女子也顾不得其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虽然诗人没有一句写这位女子的样貌,但却能让我们想象到这位江南女子的美丽。
而顾况的江南,似乎更多人间生活的气息:“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张养浩笔下的江南,更美更腻:“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李珣的江南也同样美丽,“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
刘方平的江南却多了一抹艳丽,“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读包伟民先生的《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确实能够开阔眼界。
书中主体章节共为八章,前面有一章引言,后面有一章“余论”。包伟民教授从地域释名、区域开发、市场形成、结构布局、水网交通、镇区形制、街市要素、百业汇聚、社会生活等九个方面分别展开,向我们介绍了江南市镇在新时代的文化“全景图”。
然而我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中国自从宋、明时期,明明已经具备了商品经济的条件,这种专业经济的分工,明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可为什么最终却没有走向成熟?
(读包伟民《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小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