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时代,你上一次踏进超市是什么时候?
外卖能送水果,电商能卖生鲜,连粮油调味都能点点手机送上门。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超市要凉”时,一家外国超市却在中国干出了800亿的年销售额。
它不是京东,不是盒马,而是那个被戏称为贵族超市的山姆会员店。
![]()
很多人以为山姆是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地标,结果数据显示,它的会员不仅多,还特别忠诚。
全国只有不到50家门店,却能做到每家店平均年卖16亿。
一个外国品牌,凭什么在中国混得这么好?是价格、品质,还是噱头?
要弄懂山姆为何能“逆天崛起”,就得从三个字讲起:会员制。
01
在中国人心里,逛超市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
但山姆偏不一样,它告诉你,想进来购物,就要先交钱。
最早在1996年山姆刚登陆深圳时,几乎没人理解这个逻辑,大家纷纷说:“买东西还要办卡?还要交年费?疯了吧!”
那时候的消费者,更习惯在家门口超市抢打折鸡蛋,而不是为“会员资格”掏几百块钱。
于是山姆开在中国的头几年,冷冷清清,没人排队、没人打卡。
但这家公司有耐心。
它没有急着扩张,而是默默地研究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
他们发现,中国消费者有三个关键心理:一是爱占便宜;二是怕买到假货;三是追求“值得”。
于是山姆重新调整:
卖的商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选、稀缺、有品质;价格不是天天打折,而是稳定、透明、不虚高。
再加上一句经典的营销逻辑,既然都交了会员费,那就得多来几次,不然亏了。
就这样,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被“绑定”了。
到2010年,山姆在中国的门店不到20家,却积累了数百万忠实用户。
到了2023年,全国才48家店,却能年卖800亿,几乎半壁江山都是老会员贡献的。
看似神奇,其实这一切,靠的就是精准拿捏了人性。
02
中国的消费者,其实最怕三个字,就是不确定。
今天这东西真便宜吗?明天会不会有更低价?这进口牛奶到底是不是原装?
山姆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这些焦虑一个个消掉。
第一,它卖“干净的信任”。
食品包装背后,扫码能查全程,从工厂到货架,透明得一清二楚。
甚至连农药残留检测报告、运输温度曲线都能查到。
这在假货横行的年代,是赤裸裸的安全感。
![]()
第二,它卖“挑选的尊重”。
在山姆,货架不乱、商品不多,但几乎件件是精选款。
别人超市卖几十种洗衣液,它只留最畅销那一两种。
别人卖各种牛排,它只上好评最高的原切肉。
这种“帮你挑好”的逻辑,极大节省了决策成本。
消费者觉得:来这里买,闭眼都不会错。
03
有人调侃:“山姆的会员,不是省钱,而是花得舒服。”
你会发现,那里的顾客推着超大购物车,动辄结账上千元,但没人皱眉。
他们不是被价格吸引,而是被那种“被重视”的感觉征服。
会员专属客服、专属停车区、生日特权、活动邀请,买的不只是东西,更是一种“身份感”。
这套“情绪价值体系”,才是山姆最值钱的资产,它不是零售,而是一场“高端消费心理学”的实践。
很多人以为山姆靠卖贵货赚钱,其实它真正的收入引擎,是会员费和高频复购。
普通会员260元一年,卓越会员680元。
据业内人士估算,仅会员费一项,山姆在中国每年就能收十几亿元。
![]()
但会员只是一张“入场券”,真正的利润来自复购。
数据显示,山姆会员一年平均消费约2万元。
为什么?
因为它深谙消费者的心理,既然交了钱,就要用回本。
于是你会发现,山姆的会员卡不是优惠券,而是粘性陷阱。
更高明的是,山姆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极快。
过去你得开车去商场,现在手机上一键下单,最快1小时送达。
去年,山姆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7%,几乎跟线下持平。
这意味着,它早已不再是传统超市,而是一个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会员生态”。
每一次消费,都是对品牌忠诚度的再确认。
当别人还在打价格战,山姆早就用算法算清了,谁是稳定用户,谁是潜在续费客。
它懂得用“数据”养会员,用“体验”锁钱包。
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盒马、永辉、麦德龙都在模仿,却没人能彻底撼动它的地位。
因为山姆从来不靠流量,而是靠信任的复利。
04
山姆在中国的成功,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中国超市的失败,从来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不信任。
几十年来,本土超市靠“便宜”“打折”赢市场。
可到了新消费时代,人们对“便宜”的热情退烧,对“靠谱”的追求反而高涨。
消费者宁可多花点钱,也要买安全、有品质和不被坑的体验。
而山姆恰恰利用了这点。
它从不打折,却让人觉得“值”;它门槛高,却让人争着进;它货少,却让人放心买。
![]()
这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反观国内的同行,学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有的搞会员制,却商品同质化严重;有的想走高端,却缺乏供应链;有的花重金装修,却没有服务灵魂。
结果消费者一次体验后,便不再回来。
山姆的成功不是神话,而是系统工程,它重新定义了“超市”两个字:
不再是买菜的地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05
山姆在中国的爆火,不只是零售的胜利,更是消费心理的转折点。
过去我们追求便宜,现在我们追求确定,过去我们在意价格,现在我们更在意“被尊重”。
山姆教会所有商家一个道理,商品不稀缺,稀缺的是信任,客户不缺选择,缺的是安心。
一个外国超市能在中国卖800亿,靠的不是“洋气”,而是对中国人心思的拿捏。
而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那些本土品牌:
当你忙着降价、打折、做活动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想过,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
或许山姆的成功,并不在于它有多懂零售,而在于它比很多中国企业更懂:中国人不是不愿花钱,而是只愿花在“信得过”的地方。
800亿的山姆,其实在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中国中产的“确定感”。
而谁能比它更懂这份心理,谁才是下一个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