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光伏联播)
从苹果公司全球运营 100% 使用绿电的标杆实践,到中小企业通过绿证快速完成 ESG 披露,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转型路径。两者看似同源,实则适用场景、成本结构、政策适配性天差地别。
在 2025 年 136 号文深化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后,绿证供给结构重塑、长期绿电 PPA 协议成为新趋势,叠加国际认证体系对 “洗绿” 行为的严格监管,企业的选择难度进一步加大。选绿电,能直接实现生产环节零碳化,却要面临更高成本与地域限制;选绿证,灵活便捷且成本更低,却可能遭遇国际认可度不足的风险。
当 “双碳” 目标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绿电与绿证作为减碳两大工具,到底该怎么抉择?本文将帮你理清选择逻辑,避开转型误区,找到最适合企业的绿色发展方案。
一、绿电和绿证的本质区别
物理 vs 凭证:核心差异
绿电,是绿色电力物理消费,即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例如企业通过交易购买使用的某光伏站发的电,就是绿电。
绿证,是环境权益的电子凭证,购买绿证代表购买了1MWh绿电的环境价值,但实际用的电并不是绿电。例如企业购买了西北光伏的绿证,企业实际用电用的还是江西电网的电,但拿到了绿证。
136 号文等新规的底层逻辑:新能源交易与消纳的 “双重塑”
2025 年 136 号文及各省细则落地,核心是打破新能源 “固定电价” 模式,推动全电量入市交易。这一变化直接带来两个结果:一是绿电供给从 “计划性” 转向 “市场化”,企业获取绿电的渠道更丰富;二是价格不再固定,会随市场供需波动,企业需应对价格不确定性。
同时,《2025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通知》将消纳责任定为硬性指标,各省必须完成全省消纳目标,钢铁、水泥等重点用能行业,还需单独满足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要求。
为确保指标落地,政策明确了 “差异化核算规则”,清晰划分绿电与绿证的功能边界:各省完成消纳主要靠本地实际用绿电,不够的可以买省外绿证补;但重点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主要看绿证。这就把绿电和绿证的分工划清楚了。
这一规则最终指向 “绿电 + 绿证” 的闭环逻辑:绿电的核心价值是 “物理消纳 + 碳减排”,且与绿证紧密绑定 —— 购买绿电后,理论上会自动匹配对应绿证(实操中需关注流程衔接),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环境价值凭证;而单独购买绿证,仅代表获取 “环境权益”,不等同于实际使用了绿电,无法替代绿电的物理消费属性。
二、哪种情况选绿证?哪种情况选绿电?
![]()
选绿电的硬场景
1、政策与供应链硬约束(必选场景)
这类场景下,绿电消费是企业合规、进入高端市场的 “敲门砖”,缺一不可:
出口欧盟企业:CBAM 碳边境税覆盖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氢六大行业,绿电消费直接关联出口成本与合规资格。
核心城市数据中心:北上广深新建项目 PUE 准入明确要求,绿电消费比例≥30%,不达标无法落地。
央企国企:国务院国资委 2024 年新增 “绿电消费权重” 考核指标,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评价。
高端供应链配套:苹果、宝马、施耐德等链主企业,对一级供应商提出强制绿电消费比例要求,不满足则失去合作资格。
2、长期成本优化 + 价值叠加(优先选场景)
绿电不仅能减碳,更能帮企业锁定长期收益、实现价值最大化:
锁定低价降本:西北风光基地等区域的风电、光伏 PPA(长期购电协议)日趋成熟,部分电价低至 0.2 元 / 度以下,可锁定 10-20 年稳定价格。对比火电受煤炭价格波动影响的不确定性,长期能显著降低用电成本。
环境价值双重收益:136 号文鼓励绿电与绿证协同交易,购买绿电可同步获得对应绿证,实现 “物理用电 + 环境权益” 双重保障。后续若政策允许,绿证可单独交易变现,进一步摊薄用电成本。
3、地理优势企业
如果你企业靠近绿电产区(如甘肃风电基地、青海光伏基地),或者电网支持跨省交易(如特高压通道覆盖区域),选绿电性价比极高。
选绿证的实用场景
① 所有非连续生产、对物理电量无限制绿电要求,但需要对外披露或承担消纳权重的企业(如零售、地产、金融等,以及分布式屋顶业主、产业园区等运营商);
② 自建了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的制造业工厂,可申请“补绿证”完成使用绿电声明。
三、政策的风险与趋势
绿证的 “政策限制” 升级
1. 欧盟 2026 年的 “硬门槛”
欧盟新规:2026 年后,绿证要想在欧盟市场用,必须搭配物理绿电。意思是你购买的绿证对应的绿电必须真实被消纳,才能满足欧盟合规要求。
2. 国内绿证的 “全国统一市场”
136 号文推动绿证全国统一交易,明确了 “绿证不得重复申领”的规则 。此前部分项目跨区域重复核发、售卖绿证的漏洞被彻底封堵,企业采购绿证时,必须核实其为 “未被使用的全新环境权益”,否则将被认定为无效凭证。
绿电的政策红利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都在扩建绿电跨省通道(如陇东 - 山东特高压、青豫直流),未来绿电的 “地域限制” 会越来越小,采购灵活性显著提高。
绿电价格机制持续优化,广东、江苏等省已经试点 “绿电溢价交易”,企业购买绿电后,不仅能直接实现碳减排,还可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享受绿电消费相关补贴或溢价收益,逐步摊薄采购成本,形成 “减碳 + 盈利” 的双重价值闭环。
四、总结
要硬核减碳、满足国际合规、坚持长期主义 → 选绿电。这是 “真金白银” 的实质性碳减排,政策认可、市场采信,还能锁定长期价值。
需短期合规达标、预算有限、受地理条件限制 → 选绿证。这是 “灵活高效” 的环境权益解决方案,快速破解 ESG 披露、消纳考核等痛点。
绿证是阶段性过渡选择,绿电才是长期主流。
随着 136 号文等政策持续深化,叠加绿电成本稳步下降,兼具 “物理用能 + 环境权益” 双重价值的绿电,终将成为企业减碳的 “必选项”。
以上来自: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