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研磨时光的专注身影
到氤氲暖意的真诚传递
一家家“青春小店”在闵行次第生长
于昼夜晨昏的寻常里
青年人用热情、智慧与坚持
播种下梦想,扎根于大街小巷
“今日闵行”与团区委合作推出“青春小店”系列报道,记录闵行青年真实、生动的创业故事,解码小店背后的“青春”基因,展现闵行服务青年、激发城市活力的创新实践。让我们跟随团干部的脚步,一同走进青春小店“一日主理人”体验的第八站——上海群立粮食专业合作社。
![]()
本期一日主理人|张莹
浦江镇团委
作为土生土长的浦江人,我在上海群立粮食专业合作社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返乡”——变身“一日主理人”。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看着眼前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我心中涌起别样的情感。
稻香沁人
体验“新农人”的硬核实力
清晨,我跟随合作社理事长陈江芹走进田间。秋风拂过,金色的稻浪层层涌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陈江芹,从上海交通大学走出的“农二代”,用十年时间,把一片普通的稻田,变成了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
“走,今天带你体验一下最传统的农活——割稻子。”陈江芹递给我一把镰刀,笑着示范起标准的收割动作。弯腰,握秆,挥镰,金黄的稻穗应声而落。尽管动作生疏,但当亲手将一束沉甸甸的稻谷揽入怀中时,那种与土地最直接的触碰,让我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
“不止员工,连家里人都掌握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套技能。”她语气中带着自豪,“现代农业,既要传承匠心,也要拼科技和效率。”看着她穿梭在田埂间,检查稻谷成熟度,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而是充满了技术含量和创新活力的新兴领域。这群“新农人”,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让种地变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我想,我们浦江的农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我们浦江青年,正在重新定义“种地”这件事。
米糕飘香
聆听“归巢青年”的创业心声
午间,合作社的厨房里米香四溢。我们和几位年轻员工一起,用合作社自产的、荣获全国绿博会金奖的优质大米制作传统米糕。揉团、上模、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高校毕业返乡的小陈笑着说:“现在回浦江搞农业,不是退路,而是出路。我们打造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浦江的乡土品牌。”
![]()
“以前总觉得留在城里才是成功,现在发现,能把家乡的农产品做成品牌,卖到全国,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95后张婕的分享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们聊着如何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做直播带货,如何设计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何对接高端市场……他们的眼神炽热,话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的自信。他们用行动证明:在浦江,农业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
![]()
这就是人心的回归与青春的注入。他们让我相信,乡村不是一个需要被动“输血”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够主动“造血”、吸引人才、孵化梦想的广阔平台。
战略研讨
为浦江农业注入青春动能
下午,我参与了合作社的一场小型业务讨论。陈江芹向我展示了合作社从最初单纯“卖稻谷”到如今打造“群立”自有品牌,并成为“闵田悦禾”(现“米行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指定供应商的转型之路。
“第一步就是从规范台账开始的。”她笑着回忆,作为财会专业毕业生,她最先用自己最熟悉的专业技能为合作社建立了规范的财务和管理制度。“农业要发展,不能只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路,懂管理、善经营、会营销。”她推动的不仅是销售模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
![]()
“这就是我们浦江青年的胸怀,”陈江芹指着连片的稻田说,“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这份责任与情怀,正是我们浦江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
一天的“主理人”体验短暂却充实。最大的收获,是看到陈江芹和她的伙伴们用行动证明:乡村,是青年人可以大展拳脚的“蓝海”。“我们浦江的农产品,要卖的不仅是品质,更是文化、是故事、是浦江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我在分享会上,说出了我这一天的感受。
![]()
上海群立粮食专业合作社
地址:浦江镇建东村六组88号(近盐铁塘路)

记者:姚怡莹
供稿:团区委
视频:徐悦 李东科 计艺璟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