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夜灯下,有人铺开纸张
![]()
东方欲晓,有人合上电脑
加班赶稿,日夜奔波
冲在一线,无畏逆行
为真相,记者肩负重任
今天,
我们把镜头对准自己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2025年11月8日
是第26个记者节
勇往直前;为理想,
记者记录时代坚定守望
记者节
我们自己的节日!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而很多海淀融媒的一线记者们
还奔赴在海淀的大街小巷
用镜头记录着
这片创新热土的每日变迁
我们不断创新报道形式
力求通过多元化的视角
和丰富的表现手法
让每一次报道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从文字到影像,从平面到立体
我们致力于提升
每一位读者的观感体验
力求将海淀的故事
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今天特邀
10位海淀融媒新闻工作者
于镜头前后、字里行间
分享他们经历的感动与温暖
传递新闻背后的故事与力量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真情讲述
您将对“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
记者职业多一分了解
对海淀经济社会发展脉动
多一层感知
我的奔赴:从现场,到下一个现场
全媒体指挥调度科科长、记者
范杰
![]()
我始终相信:好记者,永远在路上;好故事,永远在下一个现场。
“我现在在天安门,这里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场……”当飞机的轰鸣声从头顶掠过,教练机拉出代表14亿中国人的14条彩带,我举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那一刻,作为海淀融媒的记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用镜头记录、用声音传递,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心潮澎湃。这就是我的奔赴——从一个现场,到下一个现场。
17年前,我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怀揣着新闻梦想走进海淀融媒。从播音主持到新闻采编,从栏目策划到新媒体运营,岗位在变,但对“记者”二字的理解却愈发深刻。每一个身份都是一次淬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还记得冬奥会期间,我驻守在五棵松场馆,身兼记者、编辑、摄像、主播数职,圆满完成了场馆内大小报道近百条。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作为海淀融媒派出的唯一记者,我和后方团队昼夜协作,发回了8条全媒体作品。当这些报道获得认可并获奖时,我深深感到:记者的荣光,不在奖杯本身,而在那些被真实记录的瞬间、被温暖触动的时刻。
岁月流转,我与海淀融媒共同成长。今年,我代表海淀融媒站上了“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复赛的舞台,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马拉松。起跑时我告诉自己:别想太远,盯着脚下,一步一步往前走。而这何尝不是我的记者生涯写照?只需安静地向下扎根,拍实每一个画面,讲好每一个故事,好的作品自会找到它的回响。
前路还长,挑战仍多。但我始终相信:好记者,永远在路上;好故事,永远在下一个现场。因为我的奔赴,永远是从这个现场,到下一个现场。
深耕十八载,为海淀科技立传
期刊管理科记者 聂蕊
![]()
有幸用镜头定格突破瞬间,用文字记录创新足迹,成为这片“中国创新密度最高之地”的见证者与传声人。
记者节来临之际,翻看18年采访笔记,字里行间满是海淀创新的脉搏与温度。作为扎根中关村一线的科技记者,我有幸用镜头定格突破瞬间,用文字记录创新足迹,成为这片“中国创新密度最高之地”的见证者与传声人。
初入行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烟火气与科创梦交织;如今,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孕育着数以万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每万人超千件发明专利的数字令人震撼。从量子院590比特“夸父”云平台的算力飞跃,到小米76秒下线一台SU7的智造速度;从具身智能机器人获首张食品经营许可证,到1900余家AI企业构筑的产业高地,我亲历着海淀从“电子一条街”到“世界中关村”的蝶变。
18年深耕让我懂得,科技报道不止于数据罗列。在中关村壹号的企业实验室,我记录过科研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坚守;在AI原点社区,我见证过创业者畅谈“海淀就是创新者的梦之场”的热忱;在政策服务窗口,我捕捉过“不当管理者当服务者”的温度……这些带着汗水与理想的故事,正是海淀创新生态最生动的注脚。
科技记者的使命,是让硬核科技变得可感可及。我们既要读懂大模型、量子计算的专业逻辑,更要传递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企业家的魄力、政策的温度。当看到笔下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海淀产业体系的布局,让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创新故事被看见,便深知这份职业的价值。
十八载初心未改,未来仍将步履不停。在海淀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我将继续扎根一线,用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讲好创新故事,传递科技力量,让海淀的创新之光被更多人看见。
十六年,我的新闻“帧”能量
电视编辑部副科长、主持人
刘伟曦
![]()
记者,不只是“传声筒”,更是时代的“价值策展人”。
记者节又至。翻开证件照:25岁,我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研究生毕业后冲进海淀,眼里全是“我上我能行”的莽劲儿;再看镜中:40岁,眼角刻下“进度条”,少年意气拉成沉稳长波,远方理想调成清晰近景。
16年,从编导部到全媒体科,从采访部到电视编辑部,当过主持人、记者、编辑、导演,策采编播全链路“通关”,像打怪升级,也像不断归零重启。海淀区“两会”、中关村论坛、冬奥宣传……我始终站在区域重大主题报道第一线,渐渐明白:记者,不只是“传声筒”,更是时代的“价值策展人”。
当AI生成快讯和画面,我们凭何立足?答案是:守住“在场”的力量!那些算法无法复制的现场温度、人性褶皱、思想火花,才是新闻的“硬核”价值。我用短视频重构叙事节奏,用融合表达新的故事,但始终坚信:技术是翅膀,思想与温度才是新闻的灵魂。
16年如被快进,把16年剪成6帧——第一帧:青涩——国庆60年,第一次出镜摇头晃脑的“萌新”;第二帧:深耕——凌晨3点蹲守急诊抢救室,用镜头定格医者仁心的“记录者”;第三帧:从容——《海淀新闻》主播台前,从容自信的“门面”;第四帧:较真——编辑机前逐帧打捞真相也打磨自己的“匠人”;第五帧:死磕——为一个视频创意,把十几版脚本揉成团的“偏执狂”;第六帧:坚定——把16年青春压成快剪,咽下困倦,仍攥紧话筒的“追光者”。
6帧连成“时空滑轨”,滑向下一个提问,也滑向更多可能。
作为中心“老”新闻人,我深知:记者节,不仅是致敬,更是自省。
经验尚鲜活,热情仍澎湃。
记者节,敬那个镜头里,不肯老去的自己。
离得足够近,感知才能足够真
深度报道部记者 李平
![]()
记者,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用脚步挖掘故事、用文字记录发展的使命。
作为深度报道部记者,我的工作就是奔走在新闻一线,从重大事件到民生百态,用文字记录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新闻是跑出来的。采写《热线连你我诉求马上办》报道时,我和摄像记者一下午连跑5个街道——从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彩钢板房拆除,再到曙光街道翻新的老旧活动场……我们见证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海淀速度,也记录下基层治理最生动的细节。
历史是挖出来的。在《一张烈士证,两代人七十余载追寻》的采写过程中,为还原贾练烈士在海淀的革命足迹,我与海淀区史志办的老师一本本翻阅史志书籍,从史料中拼凑出隐蔽战线英雄的完整画像。贾练烈士的孙女多次发来消息,分享大家看到报道后的反馈。“您的文章是大家评价最高的,也是让我们家人最感动的。”这条微信,对一名记者来说,是最高的褒奖。
感动是追出来的。学清路街道路面突发塌陷,3位市民用共享单车筑起安全防线。为了找到这些“海淀好心人”,我连夜采访,追寻线索,24小时内走访3地,让谭传意、邢志胜、张泽星3位平民英雄从幕后走到台前。当他们说“这是一名中国人应该做的”“守护他人安全是骨子里的责任”,这场全城寻找不仅完成了新闻闭环,更传递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笔下有山河,肩头有担当。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的彻夜守候,到中关村东区改造的寒风中拍摄,从记录中关村茶点搬迁背后的城市记忆,到探访北航仿生飞行器的科研突破,我坚信:只有离得足够近,感知才能足够真。只有双脚沾满泥土,报道才能足够生动。记者,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用脚步挖掘故事、用文字记录发展的使命。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光的一部分
专题节目部记者、主持人贺佳
![]()
愿我们都能在万千故事中,找到那束光,并让自己,也成为光的一部分。
记者节前夕,我站在全国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复赛的演讲台上,讲述了一个关于骆静怡母子和一个巨大行李箱的故事。当我说出最后一句台词,灯光渐暗,掌声响起,那个瞬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记者,这份职业的千钧重量变得如此具象。
在香山脚下那间小屋,我目睹了一个家庭用脊梁对抗命运的现场。那个几乎无法合盖的行李箱,装着8年、89次住院记录,也装着一个母亲的爱。
录音笔在手中发烫,我第一次害怕自己的笔太轻,承载不起这份生命的沉重。于是,我放下所谓客观的记录者身份,成为行动者——将他们的困境翻译成求援的信号。当报道引发回响,援助开始涌向这个家庭时,我清晰地感受到:我的笔,真的可以成为撬动命运的一根杠杆。
骆静怡母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人性最坚韧温暖的力量,更深刻体悟:记者不仅是时代记录者,更是温暖传递者、希望播种者!力量蕴藏在塞满病历的行李箱里、在风雨送餐车上、在摸索温暖他人的小手中,更在记者深入现场的脚步、倾听苦难的专注、为无助者发声的勇气、汇聚微光的执着里!
生活的重担或许能压弯身躯,却永远压不垮爱的脊梁;命运的巨石或许能阻断河流,却永远无法阻止生命在爱的滋养下,奔涌向前,生生不息!而我们记者,愿做记录坚韧、传递温暖、见证希望的使者,用笔和镜头赋予爱更强大的回响,让每一个不屈的生命突围,被看见、被听见、被托举!
记者节于我,是回望,更是前行。愿我们都能在万千故事中,找到那束光,并让自己,也成为光的一部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报纸编辑部编辑、记者 向浩
![]()
用手中的笔和版面上的每一个字,记录时代脉搏,服务海淀发展。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要胸怀“国之大者”,笔擎“文之正道”,聚力“心之所向”。回望在《海淀报》编辑部走过的这一年,这份感悟愈发深刻而清晰。
一年前,我怀揣新闻理想加入编辑部大家庭。在我眼中,这里不仅是铁打的营盘,更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老编辑,用他们的孜孜不倦与言传身教,让《海淀报》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有那份独特的品质与格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的编辑生涯,正是从咬文嚼字做起。每日埋头于字海文林,与标点符号较劲,同新闻要素较真。这看似枯燥的编辑日常,却让我体悟到严谨细致正是新闻真实性与权威性的基石。
犹记得初担编辑时,前辈们的殷殷教诲:做编辑要有“板凳坐冷”的定力,更要有“甘做嫁衣”的觉悟。策划选题当胸怀大局,制作标题需画龙点睛,打磨稿件要精益求精,版面语言应恰如其分。在这方浸润着新闻理想的土壤里,我日益读懂身为一名报纸从业人员的责任与担当。耐得住性子、扛得起职责、耕得出良田。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便如期穿过窗台,漫溢整个编辑部,为伏案的背影、堆积的文稿镀上一层温柔的暮色。光渐暗,人未散,我们从黄昏守到深夜,在字句与版面上继续着无声的耕耘。
手持薪火,生生不息。在这个媒体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既要传承“铁打营盘”的专业精神,更要通过融合与创新,去拥抱全新的未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坚守舆论阵地,用手中的笔和版面上的每一个字,记录时代脉搏,服务海淀发展。
笔尖下的挑战与惊喜
政务内容部编辑、记者 关镓萍
![]()
只要怀着真诚靠近,下一刻,或许就能与另一束微光不期而遇。
从事记者工作的第三年,我愈发读懂“处处有挑战,时时有惊喜”这8个字的含义——它藏在每一次深夜改稿的台灯下,也藏在每一次与采访对象对视的瞬间里。尤其是去年采写海淀援疆教师专题报道时,这份感悟变得格外具体、深刻。
最初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磨人。教师们对自己的付出,总说“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他们的谦逊像一层温和的“屏障”,让我始终触不到故事的核心。为了打破这份“平淡”,我开始放弃预设的采访提纲,陪着老师们“聊日常”。从干燥气候带来的不适,聊到对远方家中的牵挂;从课堂上一个孩子豁然开朗的眼神,聊到深夜备课时的孤灯。我不再追问“意义”,只是倾听“琐事”。就在这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中,惊喜,不期而至。
我记得那一刻:当安老师说起与维吾尔族小姑娘结对,成为跨越血缘的“父女”;当他讲述如何精心为“和田女儿”策划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当那句“北京见”的约定通过电话传来,我也被深深打动了。正是这个瞬间,让我此前所有的摸索与等待都变得意义非凡。
作为记者,我们要做的,是蹲下来、静下心,陪着采访对象穿过“平淡”的表象,去触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那些具体而微的人间真情,用笔或用镜头传递新闻背后的故事与力量。如今,我依然带着敬畏前行,深知前路处处有挑战,但我更心怀期待。因为我知道,挑战磨砺我们,惊喜则提醒我们:只要怀着真诚靠近,下一刻,或许就能与另一束微光不期而遇。
用“新功夫”熬出“海淀味”
强国编辑部编辑、记者 张楚佳
![]()
无论是千字长文还是几分钟视频,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为这座城市留下有温度的注脚。
又是一个记者节。当同行们互相祝福时,强国编辑部正在为《海生万物》新一期的短视频纠结——不是纠结内容,而是纠结该把哪个更有“海淀味儿”的细节作为开场。
今年对我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从微信编辑转型短视频策划,看似“执笔做文章”的时间变少了,实则从未真正放下手中的笔。在这个被断言“文字已死”的时代,我反而发现,文字训练的深厚功底,正是短视频内容最缺乏的珍贵元素。做编辑时,我学会了如何多角度求证、如何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切入点。这些看似“过时”的技能,在策划短视频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今年5月初,“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媒体、区县融媒体同行创意频发,好作品让人不住称赞。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新闻线索中获得灵感,在日常积淀里挖掘创意,AIGC视频制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破题之路。
从盛夏季节快手平台播放量破千万的《“冻”感变身!海淀这些博物馆秒变冰淇淋》到10月的《海生万物——暗黑精灵现身海淀金河》,我们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以《海生万物》系列为例,团队将近些年海淀生态“原住民”的回归串联起来,通过AIGC将故事具象化,让海淀的自然风貌与生态底蕴、乡愁叙事结合,创新角度讲述充满“海淀味”的本土故事。
好故事永远稀缺。工作岗位的调整让创作形式更换,记者的专业与坚守,记录时代、讲述故事的初心始终不变。无论是千字长文还是几分钟视频,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为这座城市留下有温度的注脚。
我眼中的光影海淀
视觉采集部摄影记者 修雨辰
![]()
每一个海淀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潮流,这种潮流就是我们不断前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也是我在海淀融媒的第三年。3年中,我和部门里其他同事并肩战斗,用光影为海淀的每个角落留下了最精彩的瞬间,也记录下为海淀拼搏的人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时刻。
不论是今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还是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海淀站,我都在进行图片拍摄工作,并且根据新闻报道要求第一时间将挑选出来的图片发送给后方编辑同事。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提前准备好备用的相机,确保在图片传输过程中不耽误精彩画面的捕捉。虽然在冬末初春的北京寒风料峭,但是拍摄结束后我已大汗淋漓。
不论是高端的学术论坛,还是挥洒汗水的运动场,或者是丰富多彩的演出现场,我总能够捕捉到现场每一个新老海淀人独特的气质,他们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中彰显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海淀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潮流,这种潮流就是我们不断前行,用于创新的精神。正是通过这种精神,我们为海淀的持续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经和友人聊起,影像是否有温度这个话题,我认为,影像作为一个物理概念或者一个普通名词的时候,是没有温度属性的。是我们用心,用脑,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脚下这片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发展的土地,将这些作品通过报纸、网端、电视呈现给读者,读者可以和我们感同身受的时候,影像才真正拥有了温度,不单是承载历史冷冰冰的介质。
与时代同行记录海淀发展
新闻采访部记者 王艳洁
![]()
在海淀这片活力与创新交融的土地上,我以笔为刃,用镜头捕捉,努力记录时代风采,留下触动心灵的瞬间。
我是一名80后,在新闻记者岗位上坚守了十年有余。我深知,记者肩负着讲述时代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使命。在海淀这片活力与创新交融的土地上,我以笔为刃,用镜头捕捉,努力记录时代风采,留下触动心灵的瞬间。
在多年穿梭于新闻现场的工作历程里,海淀始终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并以多元的姿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绽放。
海淀的活力在各类赛事中展现得酣畅淋漓。海淀马拉松、TNF越野赛里,选手们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他们奔跑的身影,是城市激情与力量的生动写照。
海淀的活力也洋溢在校园之中。走进中小学校园,青少年们凭借智慧和创意探索未知,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绽放光彩,让我看到未来无限的希望与可能。开学季,与大学生们倾心交谈,他们朝气蓬勃的脸庞上,写满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那是青春独有的光芒,彰显着海淀的青春力量。
海淀的活力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新兵入伍活动中,新兵们庄严宣誓,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坚定的眼神和铿锵的誓言,展现出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基层医疗机构里,医护人员热情服务社区,海淀医疗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尽显温暖与关怀;社区中,老年人积极向上,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展现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每一次采访,都让我对记者职业的价值有了全新理解。记者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我愿继续深入海淀的大街小巷,挖掘更多感人故事,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为海淀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记者是看见
是倾听,更是抵达
谨以此
感谢每一位记者的辛苦付出
祝大家节日快乐!
编辑:旭日
推荐 · 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