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三十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佛山,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出十五五破局良方

0
分享至

当“制造业当家”的佛山站在“十五五”规划的门槛上,它最需要什么?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资金,而是能指引其穿越产业迷局、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的“智慧罗盘”。近日,一场历时五个月、横跨四个重点产业的“科技问诊”在佛山收官。三十余位院士专家组成“最强智囊团”,深入企业一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佛山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破题献策。

此次活动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与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承办。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以来,共收集到近百项技术需求,通过7-8月的精准梳理与匹配,最终在10月至11月间促成院士专家团队的集中深入调研。

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黄飞飞表示,此次活动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智力优势和平台组织优势,积极引进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以及全国、全省学会的院士专家资源,实现“企业出题、科协接题、专家答题”的闭环机制。


11月6日,院士专家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座谈交流。


数智赋能:为“制造巨人”安装会思考的大脑

“不是简单嫁接技术,而是要让AI真正理解工业需求。”这是院士团队在调研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后形成的共识。他们指出,佛山需要打造一个会思考的“制造业大脑”,实现从“机器换人”到“智能育人”的战略跨越。

在全国每16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佛山造”的庞大基本盘上,院士们的目光投向更底层、更核心的领域。在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团队深入了解了这家自2018年起迅速发展的企业。企业2015年组建团队自研高端伺服工控系统,助推工业自动化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其产品覆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烈军教授在考察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精密设备受限与工业软件投入不足,是锁住“制造巨人”灵活四肢的关键枷锁。他建议,佛山要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和工业软件,通过自建或引进形成对产业的支撑体系,并特别强调了机器人核心部件材料的突破,对铝合金在减速机等领域的耐磨性与强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则从方法论上,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轻资产改造重资产”的可行路径。他建议企业善用AI大模型工具辅助解决技术需求,以数据驱动研发,提升效率。


电网革新:激活城市能源“生命脉”

当数字智能的浪潮涌向能源领域,一场关于“光与电”的绿色革命,正悄然为佛山的产业动脉注入不竭动力。

在广东电网佛山供电局配网调度服务指挥中心,李立浧院士驻足聆听,精准把脉——他不仅是解题者,更为这座制造业名城擘画了一幅“透明电网”的智慧蓝图。


11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作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若干思考”的专题报告。

面对佛山1500万千瓦的用电高峰、超850亿千瓦时的年耗电量,李立浧明确指出:唯有构建多元协同的能源体系,方能支撑这座工业巨轮的远航。在他看来,电网不仅要“通电”,更要“通透”。他提出的“透明电网”理念,正是要让电网系统“看得见每一度电的轨迹,听得懂每一座城市的脉动”。

所谓“透明电网”,是以智能传感为“神经末梢”,以大数据平台为“智慧大脑”,实现电网的全面可见、可知、可控。它不仅是一张供电网,更是一张会思考、能响应的“城市能源生命网”。李立浧说,AI是电网“无条件”拥抱新能源的技术基石,必须研发契合电力系统规律的人工智能,同时大力发展“垂直轴风力机+光伏板”等分布式能源模式,让绿色电力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城市血脉。


硬核基石:筑牢新材料与精密制造的“承重墙”

产业的跃升,离不开硬科技的支撑。在先进制造与新材料领域,院士团队的诊断切中要害:基础材料升级跟不上、特种功能材料发展不足、产业布局分散,这三大现状问题制约着佛山制造业的根基。

在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入调研中,院士专家们见证了企业在特种环境空调、金属材料应用等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该公司在数据中心、工业工艺、特种材料和高端公共建筑等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换热器、散热器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展现了佛山企业的实力。但院士们也精准地指出了其在芯片散热、高密度散热温控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亟待突破。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云峰教授指出,新材料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底层技术话语权的竞争。他特别关注到企业在铝合金与硅的结合、硅的耐腐蚀性能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需求,指出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将对整个产业产生“杠杆效应”。

与此同时,创新的火花在交叉应用中迸发。ACF仿生吸能技术发明人、软谷实验室创始人、林至集团董事长、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博伟教授(字重之,Edison Wang)展示了其团队模仿人体关节软骨多尺度微结构研发的仿生吸能材料,这项历时18年的研究,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并正走向民生工程。这为佛山传统材料企业开辟了“涅槃重生”的新赛道——通过工艺革新与跨界应用,将传统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价值跃迁:从“田野”到“餐桌”的科技革命

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想象。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带队深入佛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农检中心,开展的技术交流变成了一场前沿技术的“路演会”。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带队调研佛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他重点推荐的鱼类柔性传感技术,仿佛为鱼贴上了“健康手环”,通过在鱼体上贴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其心跳等健康信息及水域污染,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预防性检测,将水产养殖的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推向“主动预警”。

吴立冬研究员在《渔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报告中,则展示了一场“变废为宝”的价值奇迹。他详细介绍的鱼体表黏液提取技术,可将清洗鱼时被冲走的黏液收集提纯,制成用于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生物贴片,价值瞬间实现几何级数的跃升。

特别让在场检测人员惊叹的,是福州大学张兰教授带来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技术。她详细讲解了这一通用预处理方法如何将农兽产品、水产品检测中原本需要1-3天的样品前处理时间,缩短至惊人的2-3分钟,这一突破为食品安全监管装上了“高速马达”。


智创未来,一场永不落幕的对话

随着院士团队的离去,本次高规格的“科技问诊”暂告段落,但佛山与顶级智慧的对话正走向深入。从张玉奎院士的柔性传感,到李立浧院士的“透明电网”,再到王博伟院士对新材料的精准把脉,每一份建议都如同一块关键的拼图,正被佛山小心翼翼地嵌入其“十五五”产业创新的宏伟蓝图。

这场深度对话,不仅促成了多项具体的合作意向,更为佛山构建常态化的院士对接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征程,但有了科学智慧的指引与全社会的合力,佛山这座制造业名城,必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锚定方向,破浪前行。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宋佳雨、吕华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ACF软谷
ACF软谷
ACF仿生软骨超材料 可提供防摔、防撞、防震、防爆解决方案
508文章数 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