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曾经万邦来朝、唐军横扫四方的大唐,到了安史之乱时,竟然要靠“卖百姓”换外兵来保都城?长安城外,叛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城里的唐朝皇帝却在跟回纥使者讨价还价:“只要你们出兵,破城后,长安的财帛女子,任凭你们拿!”
更讽刺的是,就算答应了这种屈辱条件,凑出来的15万联军(大半是拼凑的残兵),面对的还只是叛军的“半支队伍”——10万安史叛军。可战斗刚打响,唐军就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长安就要丢,盛唐就要彻底垮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支拿着超长刀的部队冲了上来,刀光闪过,叛军的头颅和马腿一起飞,硬生生把崩溃的战线顶了回去。这支队伍,就是唐朝最后的“杀手锏”——陌刀队。而这场胜利,与其说是唐军打赢的,不如说是“赌赢”的:赌边军能及时赶到,赌外兵肯卖力,赌陌刀队能扛住。要是叛军没内讧,唐朝早就没了。
![]()
1 、长安危急:盛唐兵源枯竭,杜甫笔下的“三吏”惨状是真的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才一年多,唐朝就已经被打懵了。安禄山的叛军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洛阳丢了,潼关丢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去了四川,留下长安这座空城,还有一群慌了神的大臣和百姓。
当时的唐朝,早就不是那个能随手拿出几十万精锐的盛唐了——内地的精锐?早在之前的开疆拓土和叛军冲击下,死的死、逃的逃,几乎损耗殆尽。你要是在当时的农村走一圈,会发现跟杜甫在《石壕吏》里写的一模一样:“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村里的壮丁,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被抓去当兵,剩下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有个地方官给朝廷上奏:“某县原有男丁三千,如今只剩三百,还都是老弱,连扛枪的力气都没有。” 朝廷没办法,只能咬牙干一件“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抽调远在西域的安西北庭边军。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安西北庭军,是唐朝守西域的“命根子”,从唐太宗时期就开始经营,靠着这支军队,唐朝才能控制西域几十个国家,才能挡住吐蕃和大食的进攻。现在为了保长安,只能把这支“远水”调回来救“近火”。可这支军队一走,西域就成了“无主之地”,后来吐蕃趁机占领西域,唐朝再也没能把势力伸回去——这就是长安保卫战的第一个代价:丢了经营百年的西域。
就算调回了边军,加上朔方军、河西陇右的残部,凑出来的兵力还是不够。朔方军本来有十万,跟叛军打了几仗,只剩三万多;河西陇右军更惨,被叛军和吐蕃两面夹击,残兵还不到两万。把这些人加起来,再算上临时抓的壮丁,满打满算也就十万出头,面对汹汹而来的叛军,根本不够看。
长安城里,空气都凝固了。大臣们天天开会,吵来吵去,最后有人提出:“要不,向外族求援吧?” 这句话,像一根救命稻草,也像一记耳光——打在曾经天朝上国的脸上。
2 、借兵屈辱:于阗国3000兵先到,回纥要“屠城权”才肯出兵
第一个响应唐朝求援的,是西域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于阗国跟唐朝的关系一直特别好,从唐太宗时期就归附唐朝,唐朝也帮他们打退过吐蕃的进攻。听说唐朝有难,于阗国王尉迟胜二话不说,亲自带着3000精锐骑兵,从西域出发,走了几个月,赶到了长安城外。
于阗兵的到来,给了唐朝一点信心,可3000人还是太少了,根本顶不住叛军的攻势。这时候,有人想到了回纥——回纥是北方的游牧部落,骑兵特别能打,跟唐朝也有过合作,之前还帮唐朝打过突厥。
唐朝赶紧派使者去回纥,求他们出兵。回纥可汗倒是愿意出兵,可条件很苛刻:“我可以派4000精锐骑兵帮你们,但是打赢之后,长安城里的金银财宝、粮食布匹,还有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我们要随便拿;要是有老百姓反抗,我们可以随便杀。”
这条件,简直是“趁火打劫”!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是老百姓的家,怎么能让外族兵随便屠戮?大臣们吵翻了天,有人说“宁死也不能答应,丢不起这个人”,有人说“现在都要亡国了,还在乎这点脸面?先保住长安再说”。
最后,当时主持朝政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咬了咬牙,答应了!他心里清楚,要是不答应,长安一丢,唐朝就彻底完了,到时候别说老百姓,连皇室都得死。就这样,唐朝用“牺牲长安百姓”的代价,换来了回纥的4000精锐骑兵。
回纥兵到的时候,长安百姓都吓坏了。这些骑兵穿着兽皮,拿着弯刀,说话听不懂,眼神里全是贪婪,在街上随便抢东西,甚至调戏妇女。有个老人想拦着,被回纥兵一刀砍倒在地。老百姓哭着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他们没想到,自己盼来的“救兵”,竟然比叛军还可怕。
可唐朝管不了这么多,赶紧把于阗兵、回纥兵,还有自己的残兵凑在一起,组成了一支15万的联军,准备跟叛军决战。可谁都知道,这支联军就是“纸糊的”——自己的兵没士气,回纥兵只想着抢东西,于阗兵长途跋涉没休息好,能不能打赢,全看天意。
![]()
3 、战前对比:唐军15万“拼凑军”,叛军10万“精锐部”
决战前,双方的兵力对比看起来有点“好笑”:唐军联军15万,叛军10万,唐军好像占优势。可实际上,唐军的15万里,水分太大了:
• 唐朝自己的兵:大概8万,其中3万是安西军(刚从西域回来,没休整),3万是朔方军残部(打怕了,士气低落),2万是临时抓的壮丁(没受过训练,拿的都是菜刀、锄头之类的武器);
• 回纥兵:4万?不对,之前说好了4000,怎么变成4万了?其实是回纥可汗觉得4000不够,又加了3.6万,可这些人里,有一半是老弱,根本不能打,就是来混战利品的;
• 于阗兵:3000,是真精锐,可太少了,杯水车薪。
而叛军的10万,虽然只是安史大军的一部分(安禄山当时有20多万兵,一半在守洛阳、范阳等地),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要么是原来的唐朝边军(安禄山之前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里有精锐边军),要么是招募的胡人勇士,个个能征善战,士气还特别高——他们觉得,拿下长安,就能推翻唐朝,自己就能当大官、抢财富。
更要命的是,叛军的指挥官是崔乾祐,这个人特别会打仗,之前就是他在潼关打败了唐朝的哥舒翰大军,杀了几万唐军。崔乾祐知道唐军的底细,根本没把这15万联军放在眼里,战前还跟手下说:“唐朝没人了,凑了一群杂兵就想跟我们打?明天咱们早点打完,进去长安抢东西!”
唐军这边,负责指挥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个人是唐朝的名将,可手里没好牌,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郭子仪跟李光弼商量:“咱们的兵没士气,只能靠回纥兵和于阗兵打先锋,咱们的兵跟在后面,尽量别先冲。” 李光弼叹了口气:“也只能这样了,希望回纥兵别光顾着抢东西,能好好打仗。”
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长安城西的香积寺附近。这里地势平坦,适合骑兵冲锋,也适合叛军的打法。战斗打响前,唐军的士兵们都在发抖,有的甚至偷偷哭——他们知道,这一战要是输了,自己死了没关系,家里的亲人就没人保护了。
4 、悬念:战斗打响唐军溃败,难道长安真要丢了?盛唐要亡了?
第二天一早,战斗打响了。叛军率先发起进攻,崔乾祐亲自带着3万精锐骑兵,朝着唐军的中军冲了过来。马蹄声像打雷一样,震得地都在抖,叛军的呐喊声更是听得人头皮发麻。
唐军的前军是临时抓的壮丁,哪里见过这阵仗?没等叛军冲过来,就吓得转身就跑,手里的武器扔了一地,还把后面的朔方军冲得乱七八糟。崔乾祐一看唐军乱了,赶紧下令:“全军冲锋!拿下长安!”
叛军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唐军的中军很快就被突破,士兵们开始四散逃跑,有的甚至投降了叛军。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后面拼命指挥,喊着“别跑!顶住!”,可根本没人听——士兵们早就吓破了胆,只想活命。
回纥兵呢?他们一开始还冲了一下,可看到叛军太猛,怕自己死伤太多,就往后退,躲在一边看热闹,还时不时抢点唐军丢弃的东西。于阗兵倒是很勇敢,3000人组成方阵,拿着长矛跟叛军拼,可叛军太多了,于阗兵很快就被包围,伤亡惨重,于阗国王尉迟胜都受了伤。
眼看唐军就要彻底溃败,长安城的城门都已经开始关闭,守城的士兵都在往城墙上搬石头,准备死守。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陌刀队来了!李将军来了!”
所有人都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支穿着厚重铠甲、拿着超长刀的部队,正快步冲过来。带头的那个人,身材高大,脸上全是汗水和灰尘,手里的陌刀闪着寒光,他就是陌刀队的将领,李嗣业。
可就算陌刀队来了,能顶住叛军的攻势吗?这支队伍只有几千人,面对的是几万叛军精锐。要是陌刀队也顶不住,长安就真的丢了,盛唐也就真的亡了。
![]()
5 、陌刀破阵:李嗣业死扛,刀光所向叛军胆寒
李嗣业和他的陌刀队,是唐朝最后的希望。陌刀,是唐朝特有的一种兵器,长一丈多(大概3米),柄长刃长,又重又锋利,专门用来对付骑兵——一刀下去,能把马腿砍断,能把人劈成两半,威力特别大。但陌刀也不好用,需要身强力壮的士兵才能挥舞,还需要严格的训练,所以陌刀队的人数一直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几千人,是唐朝的“特种部队”。
李嗣业本来是安西军的将领,跟着安西军一起调回内地平叛。之前唐军溃败的时候,他正在后面整顿残兵,看到前线不行了,赶紧带着陌刀队冲了上来。
冲到阵前,李嗣业看到唐军在逃跑,气得大喊:“兄弟们!咱们是大唐的兵!要是连长安都守不住,咱们还有脸见家里人吗?今天就算死,也要死在阵前!” 说完,他举起陌刀,朝着叛军冲了过去。
陌刀队的士兵们也被感染了,跟着李嗣业一起喊:“杀!杀!杀!” 他们组成一个密集的方阵,陌刀斜指地面,一步步朝着叛军的骑兵冲过去。
叛军的骑兵看到这支奇怪的队伍,没当回事,继续往前冲。可刚一接触,叛军就傻了——马腿碰到陌刀,“咔嚓”一声就断了,骑兵从马上摔下来,还没等爬起来,就被后面的陌刀砍成了两段。叛军的冲锋,就像撞到了一堵铁墙,根本冲不过去。
崔乾祐也慌了,他从没见过这么厉害的部队,赶紧下令:“集中兵力,打他们的侧翼!” 可陌刀队的方阵特别严密,侧翼也有士兵拿着陌刀防守,叛军冲了好几次,都被砍杀在地,尸体堆成了小山。
李嗣业在阵前,挥舞着陌刀,杀得眼睛都红了。有个叛军将领想偷袭他,被李嗣业一刀劈成了两半,鲜血溅了他一身。陌刀队的士兵们看到将领这么勇猛,士气更高了,一步步往前推进,把叛军逼得不断后退。
唐军的其他士兵,看到陌刀队顶住了攻势,也慢慢停住了逃跑的脚步。郭子仪赶紧下令:“跟在陌刀队后面,反击!” 唐军士兵们鼓起勇气,拿起武器,跟着陌刀队一起冲了上去。
6 、回纥突袭:叛军腹背受敌,长安保卫战惨胜
就在陌刀队和唐军跟叛军正面厮杀的时候,一直躲在一边看热闹的回纥兵,终于动了。不是他们突然想帮唐军,而是他们看到叛军开始后退,觉得有便宜可占了——要是唐军赢了,他们还能去长安抢东西;要是唐军输了,他们抢的东西也带不走。
回纥的将领下令:“骑兵冲锋!从叛军的侧翼绕过去,打他们的后背!” 4000回纥精锐骑兵,快马加鞭,绕到了叛军的侧翼,然后朝着叛军的后背发起了突袭。
叛军本来就被陌刀队打得节节败退,现在后背又遭到突袭,一下子就乱了。士兵们不知道后面来了多少敌人,开始四散逃跑,整个叛军阵营彻底崩溃了。
崔乾祐想稳住阵脚,可根本没人听他的,他只能带着少数亲信,骑着马逃跑。唐军和回纥兵一起追了上去,杀了叛军两万多人,还俘虏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叛军逃得无影无踪。
战斗结束后,香积寺附近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尸体、马尸和武器,鲜血把土地都染红了。唐军的士兵们坐在地上,有的在哭,有的在笑,有的在检查伤口——他们赢了,可赢得太艰难了。
于阗国王尉迟胜带着剩下的于阗兵,走到李嗣业面前,抱了抱他:“李将军,你们的陌刀队太厉害了!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今天都得死在这里。” 李嗣业笑了笑,可刚一笑,就咳出了血——他在战斗中受了内伤,只是一直强撑着。
郭子仪看着战场,叹了口气:“这一战,我们赢了,可代价太大了。” 他知道,安西军损失了一半,陌刀队也伤亡惨重,于阗兵更是没剩多少。而回纥兵,已经开始在战场上抢叛军的尸体,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们还等着去长安城里抢更多的东西。
![]()
7 、战后代价:回纥屠城百姓苦,边军抽空西域丢
长安保卫战赢了,可唐朝付出的代价,比输了还难受。
首先是老百姓的苦难。回纥兵兑现了“承诺”,冲进长安城里,开始大肆抢掠。他们砸开老百姓的家门,把金银财宝、粮食布匹都装上车,看到漂亮的妇女,就强行拉走,要是有老百姓反抗,就一刀砍死。长安城里哭声一片,曾经繁华的大街,变成了人间地狱。有史料记载,回纥兵在长安抢了三天,杀了几千老百姓,抢走的财物不计其数。唐朝的官员只能看着,不敢管——他们欠回纥的“人情”,只能让老百姓来还。
然后是边军的损耗。安西军和北庭军,本来是唐朝守西域的主力,这次为了保长安,几乎被抽空。安西军原来有4万,经过这一战,只剩下2万,后来又被派去平定其他叛军,最后几乎全军覆没。而西域,因为没有了唐军的防守,很快就被吐蕃占领,唐朝经营了近百年的西域,就此丢失,直到几百年后,清朝才重新把西域纳入版图。
还有藩镇的问题。安史之乱前,唐朝就有藩镇,可藩镇还听话。经过这一战,唐朝的中央军损失太大,只能依靠藩镇的兵力来平叛。藩镇将领看到唐朝虚弱,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命令,后来甚至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中央政府,慢慢变成了“空架子”,这也为后来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长安保卫战的胜利,其实是“虚假的胜利”——唐朝虽然保住了长安,可根基已经毁了,盛唐的气象,再也回不来了。要是安禄山当时没死,要是叛军没有内讧(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叛军内部自相残杀),唐朝根本撑不了那么久,早就灭亡了。
8 、后世影响:陌刀队成绝唱,唐朝从此“靠外兵”
长安保卫战之后,还有几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变化:
第一个是陌刀队的消失。陌刀队在这一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陌刀的制作成本太高,需要优质的钢铁,还需要熟练的工匠;陌刀队的士兵也太难培养,需要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人。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国力大衰,再也没能力打造更多的陌刀,也没能力培养更多的陌刀兵。后来,陌刀队慢慢解散,陌刀的制作工艺也失传了,只在史料里留下了“刀光所向,人马俱碎”的传说。
第二个是唐朝对“外兵”的依赖。长安保卫战让唐朝尝到了“借外兵”的“甜头”(虽然代价很大),后来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又多次向回纥借兵,甚至还向吐蕃借过兵。这些外兵,虽然帮唐朝打赢了仗,可也越来越嚣张,经常跟唐朝要好处,甚至敢威胁唐朝的皇帝。比如回纥兵后来还曾攻占过洛阳,抢掠了很多财物,唐朝只能忍气吞声——谁让自己没兵呢?
第三个是“盛唐”的终结。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万邦来朝,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可长安保卫战之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经济衰退,文化凋零,百姓困苦,藩镇割据。虽然后来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可也只是回光返照,再也回不到盛唐的样子。
杜甫在战后写过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就是当时唐朝的真实写照——国家虽然还在,可早已不是曾经的盛唐;长安虽然保住了,可百姓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
9 、赢了战斗,输了盛唐
长安保卫战,唐朝赢了吗?从保住长安的角度来说,赢了;可从盛唐的命运来说,输了。
这场战斗,暴露了唐朝的虚弱:曾经的精锐边军,要从西域调回来救急;曾经的天朝上国,要靠“卖百姓”换外兵;曾经的无敌唐军,要靠一支几千人的陌刀队死扛。要是没有这些“侥幸”,唐朝早就亡了。
而那些为这场胜利付出代价的人:战死的安西军士兵,被回纥屠戮的长安百姓,还有像李嗣业一样受伤的将领,他们才是这场胜利的“基石”,可他们的名字,大多没留在史料里,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唐军”“百姓”的标签。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像一个受伤的巨人,虽然还能站起来,可再也没了往日的力气。而长安保卫战,就是这个巨人从“盛唐”走向“衰唐”的转折点——赢了一场战斗,却输掉了一个时代。
直到今天,我们再提起这场战斗,除了感叹陌刀队的英勇,更多的是对盛唐衰落的惋惜:一个曾经无比强大的王朝,怎么就落到了要靠外兵、靠死扛才能保住都城的地步?或许,从唐玄宗后期的沉迷享乐、重用奸臣开始,盛唐的衰落,就已经注定了。
对此,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