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等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中国科幻产业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主持。
![]()
王春法强调,科幻以科技为基础,承载着创造性想象力,是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意型新兴产业,科幻产业仍处于研究积累与统计体系探索的初期阶段。当前,亟需深入厘清科幻、科幻产业边界,梳理研究脉络和方法,关注产业生态的整体运行和要素联动,推动研究视角从单一产业向综合生态转变。在统计与研究方面,要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既要关注产业营收等显性指标,还要统筹核心产业与关联产业数据,建立分层统计体系和科学行业标准,为行业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介绍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近年来开展的系列研究,尤其聚焦于《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研究方法及面临的关键难点。
会议上半场聚焦“中国科幻产业的研究进路与理论构建”主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熊澄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司若,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社会统计系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副主任甄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尹志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研究员孙佳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李振东等专家学者,围绕科幻产业的概念界定、分类体系、核心指标以及统计方法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我国科幻产业链条的不断延展与完善,产业研究亟需紧密追踪行业动态,在统计方法上引入分层机制,统筹核心产业数据与科幻关联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坚实支撑。同时,科幻研究也应拓展多维度的分析与报告形式,从单点式关注迈向生态化视野,更加系统地描绘中国科幻产业的结构版图与发展生态。
会议下半场聚焦“中国科幻产业的政策布局与实践创新”。四川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中影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八光分文化创始人杨枫、漫传奇文化CEO李赟、未来事务管理局CEO姬少亭以及三体宇宙企业代表牛鸿飞等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实践经验展开研讨。专家一致认为,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又要拓宽产业布局,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应用。应充分运用VR、AI等前沿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与体验模式,探索“场景反哺IP”的新路径,推动内容创意与技术革新相互赋能。未来,还需着力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艺术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产业统计与评估体系,打造具备持续创新力和自我造血功能的科幻产业生态。
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艺术学部主任王利民,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俊海、中国科协科普部设施建设处三级调研员李昊天等参加会议。
编辑:林雪琪
审定:邹 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