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就《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中国首个AEB强制国家标准即将落地。
相比欧盟2024年已实施的同类标准,中国标准虽然强制装备时间晚了4年,但在技术指标上更为严格。
![]()
![]()
这是继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标准、L2级辅助驾驶监管标准后,近期我国在汽车安全领域推出的又一重磅强制性标准。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的核心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前方行驶环境,在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自动启动制动系统,以避免或减轻碰撞。
![]()
长期以来,AEB系统在中国市场仅是部分车型的卖点,而非标准配置。数据显示,2025年1-4月,我国乘用车整体AEB装车率为60.1%,但不同价位车型差异显著:40万元以上车型装配率达100%,而10万元以下车型仅为6.5%。
AEB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车质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5年5月,AEB故障投诉量超650宗,涉及多个汽车品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AEB功能失效,包括完全失效和功能触发“滞后”;另一种是AEB功能误触发,即“幽灵刹车”,占总投诉量的47.4%。
![]()
而真正让普通用户开始关注AEB的,还是2023年11月,何小鹏与余承东围绕AEB技术的真实能力、安全边界以及宣传尺度,在互联网上隔空开炮,引发了一场讨论。
某汽车垂直媒体平台全网直播aeb测试,更是把流量拉满,让AEB一夜之间成为了购车者、从业者、看热闹的门外汉共同讨论的话题。
![]()
那场争论虽然以双方“握手言和,消除误会”告一段落,但它所揭示出的几个行业现实更值得关注:AEB并非万能,它有严格的工作范围;AEB的技术路线存在差异;AEB是L0级的主动安全功能,而非智能驾驶。
随后的理想、小米等品牌的几起典型事故,又再次让AEB陷入争议当中。
所以,将AEB纳入强制性国标,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
![]()
新国标要求所有M1类乘用车和N1类轻型货车必须标配AEB,这将使覆盖车型基数增加30%,意味着每年近2500万辆新车需安装AEB系统。从2028年1月1日开始,不标配AEB的新车将不能销售。
从具体技术指标来看,几个核心的指标和要求与我们普通用户是密切相关的。
新国标对AEB的开启和关闭,新国标要求其他的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关闭不导致AEB的自动关闭,这意味着AEB的优先级应该高于辅助驾驶系统的优先级。
![]()
对M1类乘用车(9座及以下载客车辆)要求AEB系统在10-80km/h速度区间内必须激活,而欧盟ECE R152标准规定的触发范围为10-60km/h。
增加了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要求,并引入交叉路口、右转跟车等复杂场景测试。针对车辆目标的试验,碰撞预警应不晚于紧急制动之前0.8 s发出。
![]()
系统紧急制动时,若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产生的减速度小于系统产生的减速度,系统的紧急制动不应被其中断。
在测试容错率方面,车辆和行人目标的试验容错率为10%,自行车及两轮摩托车目标放宽至20%。
![]()
从这些具体的技术指标和测试要求来看,不仅是比欧标更加严格,更加安全,而且还从标准上明确了过往交通事故中对AEB系统的常见争议。也就是说,新国标实施后,一旦我们的车辆发生事故时,究竟AEB系统有没有发挥作用,责任方归属于谁,都可以依据新国标来做出解释。
AEB强制国标是中国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加速重构的缩影。今年以来,工信部连续发布多项重要汽车技术标准,涉及自动紧急制动、车门把手安全、动力电池防护等核心安全领域。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中国汽车安全标准正从“跟随”向“引领”转变。汽车企业将面临一场生死大考。技术不过硬的车企,有可能直接被踢出牌桌。而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而言,安全平权才是新国标的最终奥义。(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