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太行山脚下有个叫 “清风镇” 的地方。镇子不大,一条青石板路从东头铺到西头,两旁挤满了小铺子,粮铺、布庄、杂货铺一应俱全,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也安稳平和。镇东头的 “赵记杂货铺”,老板叫赵老三,三十多岁,长着一双小眼睛,总爱眯着眼盘算生意,心里最大的念想,就是能发笔大财,早日把杂货铺扩成大商行,让老婆孩子过上人上人的日子。
![]()
清风镇西头有座 “清凉寺”,寺里供着一尊大肚弥勒佛。镇上的人有事没事,都爱去寺里烧柱香,求个平安顺遂。赵老三也常去,可他每次跪在佛前,心里念叨的,只有 “发财” 二字。
这天,赵老三又提着香烛去了清凉寺。他跪在弥勒佛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小声嘀咕:“佛爷保佑,保佑我这月能多赚点银子,最好能把隔壁的铺子盘下来,扩成大商行。只要您能让我发财,我以后每月都来给您烧最好的香,还您一个大大的金元宝!” 说完,他又磕了三个头,才起身离去。
![]()
可接下来的一个月,赵老三的生意不仅没好,反而越来越差 —— 进的一批绸缎,不知咋的,没几天就生了霉;好不容易来了个大客户,想批发一批瓷器,结果送货的时候,车翻了,瓷器碎了大半,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本钱。赵老三急得满嘴起泡,心里琢磨:“我明明去求了佛爷,咋还这么倒霉?难道是我心不够诚?”
过了几天,赵老三又去了清凉寺,这次他带了更贵的香烛,还买了些水果点心当供品。他跪在佛前,把额头都磕红了:“佛爷,我知道上次可能心不够诚,这次我特意带了好东西来孝敬您。您就可怜可怜我,让我发笔财吧!只要能发财,我以后一定常来寺里做善事,给您重塑金身!”
可这次,运气还是没站在他这边。他听人说,邻镇的盐价涨得厉害,要是能运一批盐过来卖,肯定能赚大钱。赵老三咬咬牙,把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还跟亲戚借了些银子,雇了辆马车,去邻镇买盐。可没想到,半路上遇到了劫匪,不仅盐被抢了,连身上的银子也被搜刮一空,马车夫还被打伤了。
![]()
赵老三垂头丧气地回了家,老婆秀莲看他这副模样,急得直掉眼泪:“老三,你这是咋了?咋弄成这样?” 赵老三把遇到劫匪的事说了,秀莲哭得更凶了:“那可是咱们家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亲戚的钱,这可咋还啊?” 赵老三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去清凉寺求了佛爷好几次,想让他保佑我发财,可每次都倒霉,难道这佛爷不灵验?”
秀莲擦了擦眼泪,说:“我听隔壁王婶说,寺里的慧明高僧很有学问,能看透很多事,要不你去问问高僧,为啥你求发财总不成?” 赵老三想了想,觉得秀莲说得有道理,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清凉寺,想找慧明高僧问问清楚。
![]()
清凉寺的后院有片竹林,慧明高僧正在竹林里扫地。赵老三赶紧上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高僧,我有件事想请教您。” 慧明高僧停下手里的活,微笑着说:“施主请讲。”
赵老三叹了口气,把自己多次去佛前许愿发财,却次次倒霉的事说了,最后疑惑地问:“高僧,我不明白,为啥我一心求发财,却总也求不到?难道是佛爷不保佑我?还是我天生就没发财的命?”
![]()
慧明高僧听了,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领着赵老三走到竹林边的一口井旁,指着井水说:“施主,你看看这井水。” 赵老三凑过去一看,井水清澈见底,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慧明高僧说:“这井水,你若求它解渴,它能给你清凉;你若求它灌溉庄稼,它能让庄稼丰收;可你若求它变成金子,它能做到吗?”
赵老三愣了一下,摇了摇头:“不能。”慧明高僧又说:“佛就像这井水,能给人指引,能让人内心平静,可佛不能直接给人财富。施主,你可知道,佛前为何不能许愿发财?并非佛不愿保佑,而是发财本就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
赵老三疑惑地问:“修来的?高僧,这话咋说?”慧明高僧领着赵老三在竹林里的石凳上坐下,慢慢说道:“施主,你先想想,你求发财,是为了什么?”赵老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