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这场复杂博弈中,“老实人”常常被贴上吃亏的标签。但这真的是性格的错,还是机制的盲点?本文试图拆解“吃亏”的底层逻辑,从行为模式、组织文化到权力结构,带你重新理解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职场张力。
———— / BEGIN / ————
一句话结论:职场上是不是吃亏,跟你是不是老实人没有关系,跟你脑子是不是清醒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把脑子不清醒混同于老实人,这是不对的。
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脑子清醒的?
稍微展开讲三点:
搞清楚定义
它既包括问题的定义,也包括词语的定义。
比如这个问题,既没有定义什么是“老实人”,也没说清楚什么叫“吃亏”。说一个人老实,底线是不违法,顶线是极高的道德标准,在这两条线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定义“老实”这个词的含义。
再有,什么叫“吃亏”?它既可以是过程的吃亏,比如加班加点、承受极大压力;也可以是结果吃亏,年底绩效考核不好,既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奖金还很少。
这还是在客观层面讨论“吃亏”,如果你考虑主观感受,可能你拿了3.75的高额奖金,别人都觉得你赚爆了,但你在心里觉得自己配得上4分,于是内心极其失落,觉得自己亏大了。
我看身边的案例,起码有一半人加班加点的无效工作,都是因为对问题的定义不清晰导致的。
搞清楚结构
搞清楚结构,要看人下菜碟,根据对象的不同来组织表达内容。
要假设别人没有耐心听你长篇大论,所以尽量采用金字塔结构、层层递进来说明问题.上级对其中一个问题感兴趣了,多追问一句时,你再选择对这个问题下钻、展开。我在不同的公司里,都看到过好几个同事,业务能力很强,但汇报能力很差,汇报内容都由一系列散点和细节构成。
你作为听众,第一感受是“他好勤奋,可惜都没说在点上”。
你当然可以去学习STAR、GROW、PREP这样的汇报方法,实话实说,效果也都不错。不过,你说“哎,我是老实人啊,不会那些花里胡哨的模型”,也可以。小学生作文写过吧?你就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概括有要点,展开有层次,最后往回收一下点题,加深印象。
足矣。
这种方式不保证帮你拿100分,但一定可以保证你及格拿到60分以上。
搞清楚本源
搞清楚本源,用事实或数据说话。少说“我觉得”,多用数据和案例来佐证。没思路的时候,去一线、去现场。
稻盛和夫说,“现场有神灵”,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曾经在某项目中,要求银行的客户经理优化网点客户开卡的流程,提高效率。总行不断提要求,开卡时效要缩短XX秒,客户转化率要提高多少个百分点,但是一直没有太明显起色。
于是有一天,我带上同事选了一个高客流量的网点,在大堂站了三四个小时,看业务能力娴熟的客户经理,在服务年轻高学历的客户开卡时,具体的动作和耗时情况。
最后我发现,现有的用时没有太大提升空间了,这还是在客户经理能力强,客户高学历高配合度的情况下,都要用这么长时间。
这时候是不是要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营销动作,提高客户体验感,顺带也减少了操作时间。
毕竟,客户服务和经营,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总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把信息填写、关注公众号、下载手机银行APP、领取各种权益这些动作全部一次性完成,是不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呢?于是就逮着客户来网点的机会,玩命上强度。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人说“老实人容易吃亏”的时候,是在有意无意地偷换概念。
所谓老实人容易“吃亏”,背后其实悄悄藏着一个假设:职场发展要靠搞关系,而我是老实人不会搞关系,所以我在职场发展不好,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我道德标准太高了。
这样一来,既解释了现实,又肯定了自己。心里是爽了,可是未来该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依旧没有任何头绪。
所以,老实人如果想逆天改命,最重要的真不是找什么技巧和秘方,而是先从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求自己头脑清醒开始。
看到这里,你发现没有,这篇内容我就是用“总-分-总”的方式来说的。我认为这种方式有效,所以在任何地方都会用它。
我一直坚信,知道了,我们还要做到;头脑清醒了,手脚还要跟上。一点一点日拱一卒,改变就会发生。
祝你好运。
本文来自公众号:道是无 作者:道是无
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面试技巧、商业知识等等等?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