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乌镇东栅有个叫阿福的后生,二十出头的年纪,生得浓眉大眼,手脚勤快,可家里的日子却过得紧紧巴巴。阿福的爹原是镇上的绸缎商,十年前一场大火烧了铺子,还欠了一屁股债,没多久就积郁成疾,撒手人寰。阿福娘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重担全压在阿福肩上。
阿福在镇上的 “诚信粮铺” 当伙计,每月工钱微薄,除了给娘抓药,剩下的只够勉强糊口。好在阿福为人实诚,粮铺的王掌柜待见他,时常多给些杂粮让他带回家。即便如此,阿福身上的衣服还是打了好几块补丁,脚上的布鞋也磨破了鞋底,露出了脚趾头。
![]()
这年腊月,天格外冷,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阿福给娘抓完药,路过镇上的财神庙,想着快过年了,便进去拜了拜。庙不大,财神像却塑得栩栩如生,金袍玉带,手持元宝,眼神慈祥又威严。阿福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心里念叨:“财神爷,求您保佑我娘的病能好起来,也保佑我能多挣点钱,早日还清家里的旧债。”
![]()
拜完财神,阿福裹紧了身上单薄的旧棉袄,缩着脖子往家走。刚走到巷口,就看见邻居张婶蹲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一堆旧衣服旧鞋子,正往竹筐里扔。张婶家是镇上的富户,丈夫在上海做茶叶生意,家里的衣服鞋子隔三差五就换新的,旧的大多直接扔掉。
“张婶,您这是要扔这些旧衣旧鞋啊?” 阿福停下脚步,指着竹筐问道。
张婶抬头看见阿福,笑着说:“是啊,阿福,这些衣服鞋子都旧了,穿着不舒服,放家里还占地方,扔了省心。”
阿福看着竹筐里的衣服,大多只是款式旧了些,布料还很厚实,鞋子也只是鞋底磨薄了点,修修还能穿。他心里一动,说道:“张婶,您要是不嫌弃,这些旧衣旧鞋能不能给我?我娘冬天缺件厚衣服,我也正缺双鞋穿。”
![]()
张婶愣了一下,随即摆手道:“哎呀,阿福,这些都是旧东西,我都要扔了,你不嫌弃就拿去,别跟我客气。”
阿福连忙道谢,抱着竹筐回了家。到家后,他先给娘盖好被子,然后把旧衣旧鞋倒在炕上,一件件翻看。有件藏青色的棉袄,是张婶去年穿的,领口和袖口有点磨损,可里子是上好的蚕丝,摸起来又软又暖;还有一双黑色的棉鞋,鞋底虽然薄了,但没怎么磨损。阿福心里一阵欢喜,想着把棉袄改改给娘穿,棉鞋自己补补就能穿。
可转念一想,家里还有好几件自己穿旧的破衣服,还有娘不能穿的旧鞋,堆在床底下,占地方不说,还容易发霉。阿福犯了难:这些旧衣旧鞋,到底该怎么处理才好呢?扔了吧,觉得可惜,毕竟都是花钱买的;留着吧,又实在派不上用场,还占地方。
![]()
第二天一早,阿福去粮铺上工,趁王掌柜不忙,就把自己的困惑跟他说了。王掌柜今年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总是挂着笑,不仅做生意有门道,还懂些人情世故,镇上的人有事儿都愿意跟他商量。
王掌柜听了阿福的话,放下手里的算盘,喝了口茶,缓缓说道:“阿福啊,这旧衣旧鞋的处理,可有讲究,不是随便扔了或者堆着就行的。我年轻的时候,听我爷爷说过,财神爷最看重这些小细节,处理好了,能聚财气;处理不好,反而会把财气挡在门外。”
阿福眼睛一亮,连忙问道:“王掌柜,那您快说说,到底该怎么处理才对?”
王掌柜笑了笑,说道:“别急,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我爷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穷苦人,在镇上的杂货铺当学徒。有一年冬天,他攒了点钱,给家里人买了新衣服,旧衣服就想扔了。可杂货铺的老掌柜拦住了他,说旧衣旧鞋不能随便扔,得用对方法。老掌柜教了他三个法子,后来我爷爷照着做,日子慢慢就好起来了,还开了自己的杂货铺。”
![]()
阿福听得入了迷,催促道:“王掌柜,您快说说,是哪三个法子?”
王掌柜清了清嗓子,说道:“第一个法子,是‘修补干净,赠人渡难’。老话说‘物尽其用’,旧衣旧鞋要是还能穿,就别轻易扔了。先把破的地方修补好,洗得干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