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评选全球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或许存在多个候选,优良品种、适宜气候、优越地理皆可成为理由。
但当"畜牧业"前加上"远程"二字,答案便指向唯一的存在。
在精神驯化领域,英国堪称宗师,这种驯化模式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通过犬类训练奠定基础。
工业革命前,英国贵族对猎犬的要求聚焦于实用性与忠诚度。
人们常误将猎犬的能力等同于智慧,实则这是千年驯化中对特定本能的强化,最终形成完全服务于人类的行为模式。
![]()
这正是猎犬与宠物犬的本质区别,前者必须令行禁止,对主人的敌人与猎物毫不留情。
要达到这种驯化效果,仅靠物质诱惑实属下策。
训练必须确立明确的等级秩序,犬类源自狼群,其天性需要的是领袖而非伙伴。
驯化过程的核心在于确立主从关系,这必然伴随着对不合格个体的淘汰。
![]()
驯化的首要步骤是控制食物来源,所谓自由,是主人选择喂食的自由,而非被驯化者选择食物的自由。
这套驯犬理论同样适用于育人,工业革命后,人类足迹延伸至以往难以触及的地域。
非洲居民因技术落后,对坚船利炮毫无抵抗之力,被迫打开国门接受"文明传播"。
奴役过程非一夕之功,在此过程中,开启民智绝非驯化目标,恰恰相反,它是驯化的天敌。
![]()
世人只知三角贸易将非洲人作为苦力输出,却从未听闻邀请非洲人留学深造。
当世界不再需要大量苦役,殖民者预见到可能遭遇的反扑,撤离时故意在殖民地埋下隐患。
英国构想出精妙的分裂方案,若整个民族团结反抗,就将其分割为相互敌对的群体。
殖民者撤离前,人为制造出"特权阶层"与"被奴役阶层"的对立。
殖民者在位时,他们如同压在反抗者头上的大山。撤离后,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特权,被压迫者也不甘继续受辱,这种矛盾必然引发冲突。
![]()
二战结束后,传统殖民大国纷纷撤离,但英法的后续影响截然不同。英国人走了,其影响仍在非洲存续;法国人未走,但其影响力已然衰微。
遍布世界的英属殖民地中,至今存在怀念英国统治的群体,而法国却未曾享有这般"礼遇"。
究其根源怀念英国者多是英国亲手栽培的特权阶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自然向往昔日的荣光。
英国皇室礼仪在全球广泛传播,甚至非英殖民地民众也付费学习。
高脚杯的持握姿势、手指间距都要精确到毫米,而真正的女王却随意捧杯畅饮。
![]()
越是缺乏什么,越是强调什么,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实为普遍欲望。
法兰西以专业眼光审视英吉利,因为这种驯化文化堪称盎格鲁-撒克逊的特产。
虽然英法相争百年,但英国孤悬海外,受大陆文化影响较小;法国地处欧洲大陆,不可避免地接受其他文化冲击。
同为殖民大国,无数人对英伦心向往之,但又有几个殖民地居民对法国怀有同样憧憬?
非洲原法属殖民地纷纷起义驱逐法国人便是明证,在西方社会,无论是军队、学校还是社会团体,接纳新成员时往往不会给予关照,老成员反而会联合实施"下马威"。
![]()
历史上出身显赫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初入西点军校时,被高年级生逼迫站在玻璃渣上跳舞。此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最终成为元帅。
那些未成元帅者的遭遇呢?在麦克阿瑟担任西点校长前,每年都有学生因霸凌而自杀。
2021年英军爆出用迫击炮实施侮辱性行为的丑闻,法国也曾发生两名女消防员被捆绑侮辱,下体被插入酒瓶的事件。
令人震惊的是被告毫无愧意,因为事发时上司就在现场旁观,未加制止。受害者势单力薄,加害者却结成攻守同盟。
![]()
这种以恶意为基石的盟约有个"好处",起点足够低,任何行为都是"进步"。恶意底线越低,日后抱团就越不受良心制约。
受害者积极参与,承受的侮辱越严重就越被接纳,因为在这种极端处境下仍能配合者,证明其思想已被统一。
这同样是一种驯化,旨在让新人学会攻守同盟。
所有这些背离文明的做法,都是为了检验成员共同作恶的底线,以及新人承受恶意而不背叛的极限。
这种不成文的投名状能延续至今,且越往上层越是坚持,或许这正是统治阶层深思熟虑的结果。
![]()
统治集团通过这道门槛控制进出权,唯有经历此种洗礼者,才能深刻铭记自身属性,明白忠诚远高于良心。
这种恃强凌弱的习俗并非特定行业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精英聚集之地,这种纳投名状的行为尤为赤裸,各种美式霸凌便是明证。
弱者只有两条路,要么与强势者合作,参与侮辱自己的行为;要么自己也成为施暴者。
孩童的日常生活围绕这两条规则组织,不像成人世界有诸多礼仪掩饰本性。
![]()
通常是一个头目带领一群追随者,谁若特立独行又不愿合作,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若要自保,唯一方式就是加入欺凌者的行列,直到出现更强大的势力重新洗牌。
因此西方最大的噩梦,就是突然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者。
无数好莱坞电影都在重复这个模式,孩童被视为未来,当孩子们都遵循这种规则时,未来的社会形态便可想而知。
有句话总结得精辟,你并没有自以为的聪明,也并未真正觉醒,你只是比别人更容易受骗。
以点观面,孩童的小世界正是当今大世界的缩影。在这个自诩文明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竟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沿着这条线索回溯,便能触及西方文明的核心,结盟前先要共同作恶,这是难以更改的传统。
想要绕过投名状几乎不可能,天真地以为单方面示好就能跳过这个环节更是一厢情愿。
这种新人欢迎会是个分水岭,清晰划出两条界限:要么成为朋友,要么永远为敌。
这便解释了近代日本的行为逻辑,自唐朝起,日本就一直学习中华文化,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疯狂地"脱亚入欧"。
![]()
当列强侵略中国时,日本非但没有仗义执言,反而比西方列强更加残忍,这就是得到西式精髓真传的结果。
对列强而言,中华文明是日本千年来的精神之父,研习千年后突然反目,谁敢保证它不会反咬一口?
不献上这份投名状,西方怎么可能接受日本成为真正的"自己人"?
这份投名状如同钥匙,是打开西方文明潘多拉魔盒的敲门砖。但潘多拉魔盒里究竟藏着什么,谁又能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