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的浪潮中,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低空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竞技场。
低空经济一般是指空域高度范围1000米以下,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十四五”时期,低空经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青岛基础好、优势足、潜力大,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以“海岛场景综合应用”为目标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等多个“国字号”平台。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是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
2024年以来,随着《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这一新兴产业呈现出“突破发展”加速起势的良好态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新基建设施加快布局,全产业链生态环境日渐完善,在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新增长极作用正在凸显,青岛“低空”将展现产业发展新高度。
北方领先,应用场景向多元化拓展
物流配送是低空经济最常用的场景之一。去年6月,青岛地铁集团、顺丰集团、青岛慈航机场联手开通北方地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山东产”农产品快速运抵北京。今年以来,青岛持续拓展海洋海岛运输场景,在北方地区持续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蔚蓝天空下,一架飞行器从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停机坪起飞,首次实现了2吨级纯电动全倾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起飞场地尺寸仅有15米×20米(不足飞机外廓尺寸1.5倍)的城市内狭窄场地垂直起降。随后,飞行器穿越山谷、跨越海域,全程自主飞行,仅用十几分钟便可携带数百公斤物资在偏远海岛降落。装卸货物及全机自检后安全返回精准降落,空中飞行百余公里仅用半小时。
这是今年7月在一次海洋海岛运输拓展测试场景中出现的一幕。在此之前,2月,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输航线开通,应急物资、鲜活海鲜等高时效类物品,从积米崖港至灵山岛可实现10分钟即达。此次测试对青岛沿海岛屿、湾区等跨湾跨海运输应用意义重大,未来可拓展至灵山岛、竹岔岛等诸多海岛,有望形成常态化、高效化的海岛物流运输网络,为解决海岛物资运输保障难题提供全新方案。
不止于物流配送,安防、智慧巡检、应急救援、农林植保、高空清洗、交通、文旅……当前,低空经济的商业应用场景向着更成熟、更广泛方向拓展。
以交通、文旅为例:目前,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开通机场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打个飞的去机场”变为现实。10月23日,北方首个eVTOL环海低空文旅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基地落地西海岸新区,计划引入目前全球领先的载人eVTOL——亿航EH216S、VT35、沃飞长空AE2000、峰飞盛世龙等“空中出租车”,覆盖空中游览、飞行体验、飞行影院、航空主题民宿等多个低空经济业态,打造海洋特色低空示范场景,激活“山海岛滩湾”文旅特色低空场景观赏价值。
飞行汽车属于低空经济中的载人交通场景,通过垂直起降技术实现城市间或区域内的快速通行。今年6月,小鹏汇天与青岛青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岛城之翼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及山东齐鲁知翼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围绕“低空+文旅”场景创新、智慧飞行营地建设、展销中心共建、品牌联合推广等四大核心领域,包括建设目标飞行汽车应用示范点2个,起降点不低于10个,合力推动低空飞行汽车应用场景拓展建设、培育“低空+文旅”等新业态。
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正在让小众“飞行”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新趋势。
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基建”
完善的低空新基建,是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低空新基建”既包括通用机场、垂直起降场、无人机巢、充换电站、中转枢纽等提供飞行器起降、能源补给、维护存储的物理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如5G-A、卫星互联网)、导航(如北斗高精度定位)、监视(如相控阵雷达、ADS-B)、气象预警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
青岛加快构建低空航线通道网、低空新型设施网、低空通信感知网、低空监管服务网“四张网”,有序推进完善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在云端造“高速”、修“天路”、筑“天网”,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通用机场是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平台,可以布局直升机、无人机等各类地面起降设施,为开展低空飞行业务、扩大飞行规模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持”。目前,青岛已建成通用机场4个(青岛慈航机场、青岛即墨机场、莱西店埠机场、青岛西海岸机场),布局181个直升机固定、临时起降点,布设26个无人机专业服务站点和56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
不同于地面道路,空中没有红绿灯,各类低空飞行器如何能飞得安全有序?面对低空协同发展的新难题,青岛地铁携手智控领域“国家队”中国通号成立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部署完成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犹如低空经济生态的“神经中枢”,将轨道交通管理理念延伸至低空领域,利用全自动飞行、AI自动分析、无人值守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青岛全市低空空域和飞行器活动的全维度管理,有力支撑低空经济“升得起来、落得下去、飞得安全”。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青岛移动、青岛联通开展5G-A通感一体试点,青岛与中国通号、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中国通号、中国铁塔在智能运控、全域感知、高点通信站址等方面的规模和应用优势,建设边海空防低空体系,优化完善青岛市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感知体系。10月起,由青岛主导编制的山东省地方标准《低空智联一张网技术规范》实施。这是山东省首个低空政务飞行技术规范,将进一步推动山东政务低空平台建设向规范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
联盟引领,构建协同开放融合发展生态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基于共同目标形成的联盟协作组织,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月,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设立综合规划、航空器制造、应用场景、设施航线、空管智联、商业金融6个专项组。目前已集聚19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力争到2027年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低空运营业务。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青岛地铁集团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轨道+低空”双主业融合发展,并汇集优势企业依托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打造“轨道+低空”多业态融合示范基地,探索“轨道+低空”资源复用、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饱和经营的新路径和融合发展新模式。
放眼全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位列低空经济的头部阵营。今年,青岛加快与国内城市群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为低空经济发展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7月,作为华东地区七个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青岛成为华东(含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未来,将在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拓展发展空间、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破局发力,依托青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深化拓展海域海岛无人机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无人机海洋特色应用先行区。
青岛云世纪科技等一批青岛低空头部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为行业发展输出更多“青岛方案”。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企业已具备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到“低空协同管理”再到“低空行业应用”的体系化运营服务能力。10月,青岛云世纪科技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将参建共建广州增城区智慧低空感知平台和赛宝低空通航实验室,推动低空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创新,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发展生态贡献更多“青岛力量”。
据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踏上这个万亿级新赛道,青岛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展望未来,青岛将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30亿元,加快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一架架无人机、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穿梭,正为青岛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更多“新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