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青岛潜艇学院大门口,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的长条石刻,横卧在一进校门的草坪上。凡进入潜艇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两侧和顶部呈海浪形、长8.8米、高1.7米,厚1.5米的院名石刻。
![]()
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石刻
张爱萍将军是海军初创时期的领导人,在军内外享有极高威望。他为潜艇学院题写的院名制成的石刻置放在学院大门口,显得格外醒目、大气、庄重。张爱萍将军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题写的“海军潜艇学院”这6个大字其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既显潜艇骑鲸蹈海之势,又有院校龙腾虎跃氛围的精妙细腻,更具书法家的艺术神韵。整件作品稳重而又不失灵动,流畅自如,苍劲浑厚,给人一种体势飞动,挥笔如戈,极富感染力的精神鼓舞,称得上是一件传世佳作。
凡到过潜艇学院的人见到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这个院名后,都不禁会问:张爱萍将军是什么时候为潜艇学院题写的院名?又是谁提出请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眼前的这块红色院名石刻经历了怎样的传承?笔者作为曾经在潜艇学院工作过30多年的退休干部,对张爱萍将军当年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及后来的传承的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现进行梳理以馈赠关心这件事的广大读者。
![]()
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右)与副部长萧克(左)在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上
张爱萍将军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的时间是上世纪1983年。1983年2月刚过完春节,原解放军三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那次会议正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会上主要讨论军队院校建设的相关议题和下一步军队教育体系的改革,提出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的意见。这次会议为全军军事教育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军事院校体系的优化升级,为后续国防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被视为军队院校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与副部长萧克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交流探讨,张爱萍与萧克两位将军作为当时军队院校领域的核心决策者,他们的参会表明了当时军队决策层对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视。
1983年2月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召开时全军共有105所院校,这105所院校的院(校)长、政治委员和训练部长参加了会议。潜艇学院参会的是时任校长苏军、政委陈辉和训练部部长朱意达。根据当时全军各院校培养人才的层次与规模,在会上通过了一批院校改名称的决定,即一批原来学校名称为XX学院的改名为XX大学;原学校名称为XX学校的改为XX学院。正是在那次会上,通过了由原来的海军潜艇学校更名为海军潜艇学院,改名的通知由当时的三总部于1983年6月27日正式下发。
![]()
1983年之前的海军潜艇学校大门
这次学校更名是潜艇学院1953年8月创建以来的第四次改名,潜艇学校刚创建时的名称为“第四海军学校”,1957年9月更名为海军潜水艇学校,1969年2月学校被裁撤。1973年12月,在被裁撤的原海军潜水艇学校和原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名称为海军潜艇学校。海军潜艇学校的名称一直沿用到1983年6月27日。由潜艇学校更名为潜艇学院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大不一样,表明了之前的潜艇学校经过了10年的恢复重建,已经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军队高等院校。
![]()
1973年潜艇学校恢复重建后教、学员建校劳动。
在潜艇学院工作过的老同志都清楚地记得,1973年12月潜艇学校刚恢复重建时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教员、教材、器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党委、首长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正常教学。不过刚开始学校的最高教学层次是2年制大专学历的潜艇部门长班,其他的都是中专和短期培训班次。然而学校的决策者们是非常有远见的,他们已经预见到了潜艇、防救部队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急需。从1976年开始到1981年的短短5年间,学校先后组建起了核潜艇系和防险救生系,从而形成了常规潜艇、核潜艇、防险救生三大教学培训体系。1979年7月,学校从地方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恢复重建后的首期本科班学员,并于1981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所有的这些重大举措,都为在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上通过潜艇学校更名为潜艇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上通过潜艇学校更名为潜艇学院以后,是谁提出请张爱萍将军给学院题写院名的呢?这个人应是时任校长的苏军,而且张爱萍将军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很可能就在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期间。参加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的苏校长、陈政委和训练部朱部长又怎么会想到请张爱萍将军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呢?张爱萍将军又为何欣然同意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的呢?这应该与几个月前的1982年8月31日至10月24日之间中国海军发生的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有关联。
![]()
张爱萍将军为即将执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的“200”号潜艇题词
1982年8月31日,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将军在大连小平岛接见了即将执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的“200”号潜艇全体指战员。并挥毫写下了“骑鲸蹈海,激浪冲天”八个大字,预祝“200”号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随着试验准备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张爱萍同志9月又来到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总指挥所视察,视察过程中再次题词鼓励官兵坚定必胜信念。10月12日,“200”号潜艇不负众望,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消息传出,震惊世界。
10月24日,张爱萍将军又一次亲临海军旅顺基地召开的庆功大会并参加了随后的海上阅兵。期间又两次作诗题词,饱含对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喜悦心情和殷切期望。作为培养潜艇部队指挥员、战斗员的潜艇学院,与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张爱萍将军心里是非常清楚的,这应是促使张爱萍将军欣然答应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军第十二次院校会议上通过了学校更名,与会的校长、政委和训练部部长肯定也受到了极大鼓舞。在会上又见到张爱萍老首长,请首长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这是最难得的机会;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爱萍将军熟悉苏校长,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苏校长就是张爱萍的部下。
![]()
苏军校长
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后组建华东军区海军时,张爱萍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年后的1950年4月24日,华东军区所辖的第1、第2舰艇大队分别扩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6、第7舰队。苏校长当时就在张爱萍的直接领导下担任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护卫舰代政委、政委、大队长兼舰长。在1977年4月担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先后担任过海军驱逐舰大队大队长兼鞍山舰舰长、海军潜艇第2支队、第12支队、第32支队支队长、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参谋长。作为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对自己老部下的成长进步应该是了解的,甚至在军队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他们互相见面的机会也是有的。有这样的一层上、下级关系,由苏校长出面请老首长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
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张爱萍将军欣然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还应有他更深层次含意,那就是几个月前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200”号潜艇是一艘常规潜艇,将军深知,只有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海军才真正具备海上核反击能力。潜艇学院担负着为核潜艇部队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也同样寄托着张爱萍将军对学院培养高质量潜艇人才的殷切期望。如张爱萍将军所愿的是,1988年9月,中国海军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而操纵这艘导弹核潜艇的指战员,基本都是潜艇学院培养的。
1983年8月13日是潜艇学院建院30周年纪念日,在建院30周年前夕,潜艇学校更名为潜艇学院,张爱萍将军又为学院题写院名。这给学院教职员工带来极大鼓舞。解放军三总部关于学院改名的通知下达一周后,学院苏军院长就接到了担任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的命令,这真是喜事一件接一件。
![]()
1986年朱意达回学院担任院长
此后潜艇学院历届党委、首长不负众望,带领全院教职员工们继续奋斗,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先后在完成了中专、大专、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又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等多个教学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继198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后,1990年获军事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学院的办学层次不断攀上新的高度。2017年军改中,军委将潜艇学院的性质调整为军事高等教育院校。
![]()
苏军校长(右一)和陈辉政委(右二)
潜艇学院把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作为一种红色资源教育、激励全院教职员工为培养人才做贡献。1985年前后,全军院校师生开始佩戴校徽。潜艇学院和全军其他院校一样,教、学员和机关行政干部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佩戴起了院徽。全军各院校的校徽形状、规格都基本相同,但院(校)名的书写却各有千秋,有邀请名人题写的,有邀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的等。潜艇学院的院徽用的就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院徽为红、白两种底色,教员和机关行政干部佩戴红色,学员佩戴白色。两种颜色的院徽都显得庄重大方,特色鲜明,深受学院广大教职员工的珍爱。
![]()
![]()
潜艇学院两种不同颜色的院徽
军队院校师生佩戴校徽的年代正逢国家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潮流。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的集中地,教职员工们佩戴院徽都感到是一种至高的荣耀,意味着有知识,是人才。当教员佩戴着红色院徽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深感为海军潜艇、防救部队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重大,而佩戴白色院徽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员,也感到了掌握知识的紧迫,立志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不负将来潜艇、防救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使命重托。学院官兵无论走到哪里,都习惯于胸前佩戴院徽,一枚小小的院徽,无形中规范了全院教职员工的行为习惯,因为每个人都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潜艇学院,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维护好潜艇学院的形象。
![]()
学院士兵学员毕业合影时佩戴着院徽
军队院校教、学员佩戴院徽持续了20多年,自全军部队换发“07”式军装军官胸前佩戴资历章,士兵佩戴国防服役章,直至2023年起全军官兵由佩戴资历章改为佩戴勋表以后,因新式军装上没有了佩戴院徽的位置,从而结束了军校教、学员佩戴院徽的历史。虽然不再佩戴院徽了,但相信每个曾经佩戴过院徽的教职员工,至今还会珍藏着由张爱萍题写院名的那枚潜艇学院院徽。
军队院校教职员工不再佩戴院徽以后,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统一要求,全军院校都设计出了代表自己学校的校徽。潜艇学院设计的院徽为深蓝底色,主体由潜艇、海洋、浪花和麦穗构成,充分体现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
潜艇学院院徽
新院徽在学院得到了广泛运用,学院对内对外的纸质、电子影像宣传,招生简章,各种图书教材、硬件设备、纪念品制作等都标有院徽。使这个院徽成为了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
装饰有潜艇学院院徽的多式舰帽
在潜艇学院没有搬迁至新院区之前,为了把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放置在学院最显著的位置,1985年前后,学院在山东路10号浮山院区大门口纵深约50米处专门修建了一块照壁,将张爱萍题写的院名塑在了这块照壁上。
![]()
照壁上的院名
照壁的背面是学院的大操场,照壁下是一条南北向通往教学、实验大楼的主干道。不管是教员、学员还是机关干部,只要走在这条路上经过照壁,都会看一眼塑在照壁上的院名。而照壁的正面不远处是通往院外的学院大门,从大门口路过的来往行人,只要往大门里一看,就能看到这块照壁上“海军潜艇学院”6个大字。
![]()
从大门往里看可见纵深处的那块照壁
这块塑有张爱萍题写院名的照壁自建成那天起就成为了学院教职员工和外来人员的打卡热地。每年新学员入学或老学员毕业及学院官兵的调进调离,都要在照壁下留个影以作永久纪念。2011年3月潜艇学院从山东路10号浮山院区整体迁出后,那块塑有张爱萍题写院名的照壁连同这里的所有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
毕业学员在照壁下合影留念
![]()
学院军官在照壁下留影(照片由刘俊科提供)
2015年8月,潜艇学院新院区在李沧区金水路1号青台山脚下正式落成,现代化的新院区大气恢弘。潜艇学院的决策者们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院名刻在长条巨石上置放于学院大门口,与身后雄伟的教学综合楼浑然一体。这一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是对张爱萍将军给潜艇学院题写院名的又一次传承,相信只要潜艇学院的院名不变,这块院名石刻也不会变。即使将来有一天海军潜艇学院的院名改为了海军潜艇大学,相信这块院名石刻也会被永久保存,将成为潜艇学院办学史上的一件珍贵文物。
![]()
晚年的张爱萍将军
开国上将张爱萍于2003年7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年请张爱萍将军题写院名的潜艇学院三位首长苏军、陈辉、朱意达(后任院长)也分别于2004年6月22日、1985年12月23日、2004年6月29日去逝。与张爱萍将军题写院名的当事人虽然都离开了我们,但每个潜院人都会永远记着他们。
![]()
潜艇学院院名石刻与教学综合楼
今天,每到学院开放日,来自全国各地曾经在潜艇学院学习、工作过的潜院人及广大青岛市民到这里参观,他们一踏进校门,首先来到的就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这块院名石刻前照相留念,这既是表达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更是对张爱萍将军和苏军、陈辉、朱意达三位学院首长的一种怀念。
![]()
院名石刻成了潜艇学院开放日参观人群的打卡地
张爱萍将军为潜艇学院题写院名到今天已经42年了,42年来,潜艇学院广大教职员工没有辜负将军重托,为海军潜艇、防救部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续写着学院办学史上的光辉篇章。今天,潜艇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承载着人民海军向海图强、砺剑深蓝的使命担当,在建设全军顶尖、潜艇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海军院校,为培养海军潜艇、防险救生和水下新质作战力量的高层次合格胜战人才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
1982年10月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200号功勋潜艇,退役后停靠在青岛海军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作者:杨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