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什么毛主席远在千里之外,却比前线将帅更熟悉战场

0
分享至

前言

1951年5月,距离志愿军入朝已过去半年,美军在李奇微的领导下逐步适应了志愿军的作战方式,采取“弹性作战”策略,让志愿军很难再像五次战役那样迅速推进。



面对如此僵局,前线的许多将帅都感到头疼。但此时北京来的一封电报让他们有了新思路:以三四个军的兵力打小规模歼灭战,一点点吃掉敌人

这就是毛主席天才般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在这一战术的指导下,志愿军积少成多,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尽管毛主席此时大多是在后方指挥作战,但却总能作出比前线将帅更有远见的决策。

而与之相比,蒋介石对前线的干预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那么同样是指挥前线,为什么毛主席就能连战连胜,蒋介石却屡屡吃瘪呢?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地下战线的优势

杜聿明在回忆淮海战役时曾感叹:

“就是因为蒋介石、顾祝同非要听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才导致这个糟糕的局面。”



郭汝槐是谁?明面上,他是国民党的作战部长,陈诚的亲信,深受蒋介石赏识的高级将领。但实际上他是我党的高级特工,隐蔽战线的负责人。

从孟良崮战役到渡江战役,郭汝槐给解放军提供了大量情报。尤其是淮海战役中,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为什么?因为国民党军淮海战役,或者说“徐蚌会战”的计划正是郭汝槐制定的!大家想想:如果给自己制定作战计划的是对面的人,这仗还有得打吗?



当然这也是因为蒋介石本身摇摆不定,缺乏战略眼光。本来杜聿明的方案是撤往蚌埠,在此集中兵力防御,可蒋介石却认为这样退的太多了,会导致人心不稳。

而郭汝槐趁机提出“守江必守淮”,建议蒋介石坚守徐州,这极大满足了蒋介石的虚荣心。

于是蒋介石大手一挥,强令杜聿明前往徐州,调动大军解徐州之围,从而为解放军在运动战中将其歼灭创造了机会。

随后在郭汝槐的鼓动下,蒋介石又多次改变计划,时而命令杜聿明去解救黄维兵团,时而命令其南撤,时而命令其原地待命。杜聿明被这一连串自相矛盾的命令搞得晕头转向,最终兵败被俘。



而在此期间,国民党军的大量机密情报也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由于郭汝槐担任作战部长的优势,很多时候国民党军将领都还没有得到命令,毛主席就已经知道他们要如何调动了。

但郭汝槐的身份是长期保密的,直到80年代才公开。为了保护郭汝槐,这条信息渠道很长时间内都只有毛主席、周总理等极少数人知晓,前线将帅自然不知道。

因此毛主席虽然身在后方,得到的情报却比前线将帅更新、更精准,自然可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并且,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我方特工还不止郭汝槐一人,比如胡宗南身边的熊向辉、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等人都曾为我军提供过重要情报。

毛主席也对情报工作高度关注,熟悉战场形势也就很正常了。而蒋介石则对我方机密一无所知,纯粹是凭自我感觉来指挥。



不过我方地下工作者的出色表现也只是原因之一,毛主席能指挥得更好也不光是靠情报,他本身也有许多优势。

更大的格局

1947年3月,国民党25万大军逼近延安。面对如此危局,毛主席没有选择撤到安全的后方去,而是带着中央机关和敌人兜圈子,冒着生命危险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



胡宗南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对中央机关的追击中,妄图“一网打尽”。毛主席数次身处险境,有一次敌人在山上,而毛主席就在山下。

毛主席的转战也为西北野战军歼灭敌人创造了机会,最终胡宗南连遭重创,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延安。



试想,蒋介石能有这个格局和气魄吗?敢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周旋吗?从抗战到解放战争,蒋介石多少次都抛下部队自己逃走了。

这么一个不敢打硬仗又经常怀疑前线将领的人,能指挥得好吗?

相较而言,毛主席的格局就大的多了。他的指挥水平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毛主席当初担任图书管理员时就阅读了大量军事著作,秋收起义后又创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在一次次击退国民党军的战斗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换言之,毛主席对军事的研究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实战中打磨自己。

尽管从全面抗战开始毛主席就很少直接指挥战役了,但他始终关注着形势的变化,大到国际局势,小到地方摩擦都不放过,总结出了一套规律。

只要掌握了地形和敌我态势等几个关键信息,战场形势就在他的脑子里了。



更关键的是,毛主席把控的是大方向,具体的作战细节他不会干预。

在整体作战计划确认下来之后,毛主席就会充分信任前线将领的指挥,不会像蒋介石那样疑神疑鬼,朝令夕改。

更远的视野

毛主席虽然没有出国留学过,但他对国际形势的把控是那些留学过的将领都难以企及的。他的视野没有局限于江西或陕北,也没有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全球。

即便是在最艰难、最紧张的时刻,毛主席也没有停止对其他国家的关注。



比如抗美援朝前,许多将领都反对入朝,毛主席更是直言支持援朝的人只有“一个半”。

毕竟当时中美之间的差距太明显了,美国是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而中国才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各方面实力都远不如美国。

还有人担心美军会登陆我国沿海,并表示连苏联人都放弃朝鲜了,我们为何还要干涉呢?

但毛主席却不止看到了美国的强大,也看到了美国的脆弱。正是因为美国要当“世界警察”,全球哪里都要管,才削弱了其在朝鲜的力量,注定无法在朝鲜打全面战争。

中东战争美国要管,日本动荡美国要管,印巴冲突美国要管,非洲独立美国要管,柏林对峙美国也要管。



美国的精力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可能再为了朝鲜调一支大军来中国登陆。就算来了,也注定会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事后发展果然如此,即便志愿军和美军真刀真枪地干上了,美国也只能对我国进行制裁和封锁,始终不敢真的派兵登陆沿海。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一直关注着美国局势,他才能根据美国国内政局的变化推断出美军下一步会采取什么战略,从而对战场局势有个整体判断。



而前线将帅们往往关注的是具体的战局,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很难像毛主席分析的那么透彻,因此还是毛主席对战场更熟悉。

“零敲牛皮糖”战略的提出也是如此,毛主席敏锐地洞察到了美国的内部矛盾。尽管美国杜鲁门集团一直致力于侵略,但广大美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反战运动始终强大。



既然没法像之前那样打大战役,那就不必拘泥于将战线推进多少,可以在整体上采取守势。

只要在战场上像敲牛皮糖那样持续打出小规模歼灭战,不断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美国强大的反战浪潮就会让其政府不得不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

之后的战争发展也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美军损兵折将,被敲牛皮糖的打法搞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停止前进,抗美援朝转入了“全面对峙,局部对抗”的阶段。



总而言之,毛主席能这么准确地把握战场局势,其中有情报优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靠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和对全球局势的观察。

身不能至,心已往之,万般变化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这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最高境界。

信息来源:
重庆珍档 | 郭汝瑰: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甘当红色特工
11-10 20:30:19 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官网

文史博览 | 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三次召见邓华,传授“零敲牛皮糖”战术
文汇客户端 2021-10-10 13:18:20

参考消息90年史话|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
2021-08-24 17:09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易昂杨
易昂杨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谢谢
2150文章数 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