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1200多名以色列人没了,252人被扣押到加沙。
之后双方在加沙地带就一直对峙着,停火谈判也是磕磕绊绊。
到了今年11月3日,约20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困在加沙拉法地区的隧道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放话拒绝放行,这一下可让本就紧张的停火局势更悬了。
11月3日,以色列本土多家媒体率先发布消息,称以色列方面或许在商讨让20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从拉法地区撤离,进入加沙地带。
![]()
不过,这可不是无条件的,提出了两个条件。
其一,这些武装人员得交出全部武器;其二,哈马斯得归还更多在冲突中阵亡的以色列人质遗体。
半岛电视台也从调解方获取消息,中间人正在讨论开辟特定安全走廊,让这些武装人员乘坐红十字会的车辆撤离,这样能降低冲突风险。
消息一经传出,大家都觉得这或许是个转机,毕竟双方之前在人质和遗体交换上就有过协商,这次也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
![]()
谁能料到,当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就正式发表声明,直接否定了这一方案。
声明态度十分坚决,明确表示绝不会允许这20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从以方控制的拉法地带安全进入加沙,还否认了之前考虑该方案的报道,毫无妥协的余地。
声明中着重强调,会坚守核心目标,即解除哈马斯武装,实现加沙非军事化,挫败恐怖威胁,保障以色列国民安全。
这和以色列近期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方向一致,也表明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对哈马斯的问题上,态度一直很强硬。
![]()
这边政府刚有消息传出,那边内阁就炸开了锅。
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喊话总理,说允许哈马斯人员安全撤离的想法太疯狂了。
不仅损害国家安全利益,还会削弱政府对抗恐怖主义的公信力,让总理别再推进这计划。
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更直接,找总理当面沟通,反对这个事儿,还提出强硬措施。
要么当场消灭,要么抓捕监禁这些武装人员,说这是摧毁或逮捕恐怖分子的好机会,不能纵容恐怖主义。
![]()
以色列国防军也在当天发布了军事行动通报,说在加沙边境地带,有武装人员越过“黄线”,向以军靠近,构成了直接威胁,以军就把他们全消灭了,现场也恢复了安全管控。
这一系列动作,似乎是在给政府的强硬声明背书,显示以色列在安全问题上的坚决态度。
回顾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事件,造成的影响巨大。
众多以色列人死亡,还有不少人质和遗体被扣押在加沙。
虽然经过多轮协商交换,但仍有一些以色列人的尸体未被找回,这始终是双方的争议焦点。
这次200人被困隧道事件,又与该问题纠缠在一起。
![]()
以色列因遗体未回,民众有情绪,政府需考虑民意,所以态度强硬。
加沙的隧道闻名遐迩,500多公里的地下隧道系统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哈马斯平时利用它来藏匿、运输和作战。
不过,以色列也有反制手段,如无人机侦察、海绵炸弹封堵、水淹等,所以这200人困在隧道里,想要突围并非易事。
这就形成了一个僵局,以色列不想放,哈马斯可能也不愿轻易交遗体,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但这次情况不同,涉及“恐怖分子”身份,争议更大,以色列国内反对声音强烈,因此协商难度更高。
![]()
此事对停火谈判的冲击不小,以色列的强硬态度让调解方的努力难以推进,双方的信任基础也受到影响。
而且以色列要解除哈马斯武装,哈马斯又不可能轻易答应,这就形成了死锁,抬高了停火谈判的门槛。
这么看下来,11月3日这事儿,其实就是以色列“强硬反恐”和国内民意驱动的结果。
内塔尼亚胡的声明,既是延续之前的战略目标,也是回应内阁和民众的强硬期待。
200名武装人员困在隧道,加上人质遗体争议,让这个局部事件成了停火谈判的关键障碍。
![]()
现在加沙停火要想有突破,可不仅仅是解决这200人撤离和遗体交换的事儿,得打破“军事行动优先于政治协商”的思维。
国际调解方得想办法回应双方的核心关切,不然局部事件闹大了,冲突升级可不好收拾。
巴以冲突这么多年,复杂得很,这次的隧道困局,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反映出双方在安全与利益上的冲突。
咱就盼着双方能冷静下来,多想想和平的事儿,让停火从临时协议走向长期共识,毕竟老百姓都盼着安稳日子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