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名将如云,马超却始终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他手握“西凉锦马超”的赫赫威名,勇堪比韩信、英布,却因一件事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明知父亲马腾与二百余口族人在曹操手中为质,仍悍然发动潼关之战,最终导致全族被诛。
![]()
此后,马超口碑一落千丈,张鲁因其“背父”而不敢重用,刘备虽纳之却始终心存猜忌。这位一代猛将晚年在蜀汉“常怀忧惧”,年仅四十七岁便抑郁而终。世人皆骂他“勇而不仁”“强而无义”,将其与“三姓家奴”吕布相提并论。但真的只是马超天性凉薄吗?明知起兵会让族人陷入死地,他为何还要孤注一掷?背后的真相远比“不忠不孝”复杂。
一、边地风气浸染:孝道淡薄,武力为尊
马超的抉择,首先离不开他成长的土壤。他出身并凉边境,这里是中原与羌胡的交界之地,常年战乱不休,文化习俗与中原截然不同。并凉武将群体向来有“轻礼法、重武力”的特质,董卓残暴、吕布反复、公孙瓒好勇斗狠,皆是如此,马超也深受这种风气影响。
羌胡部落的生存法则是“以力为雄”,强者掌控一切资源,弱者只能任人宰割;他们“贵壮健,贱老弱”,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在这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甚至有“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的奇特习俗。马超本身带有羌人血统,又长期统领掺杂羌胡士兵的西凉军,其价值观早已脱离中原的纲常伦理。
在他的认知里,实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谓“孝道”“忠义”远不如地盘和兵权重要。起兵反曹前,他对盟友韩遂说出的那句“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在中原人看来是大逆不道,可在马超眼中,这却是巩固联盟的“务实之举”。这种被边地风气塑造的思维方式,让他在权衡利弊时,没有将族人的性命放在首要位置,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
二、曹操的阳谋:假道伐虢,逼反关中诸将
如果说边地风气是内在诱因,那么曹操的步步紧逼,就是马超不得不反的直接导火索。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急于转移内部矛盾、扩张势力范围,将目光投向了物产丰饶且局势复杂的关陇地区。
当时,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割据一方,虽名义上臣服东汉朝廷,实则拥有独立兵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心头大患。但马超之父马腾已率二百余口族人前往邺城为质,曹操若直接出兵讨伐,难免落下“背信弃义”的骂名。于是,曹操想出了一条“假道伐虢”的阳谋。
他下令让钟繇率军讨伐汉中张鲁,同时命夏侯渊从河东出兵,与钟繇会师,名义上是“借道”关陇,实则是逼关中诸将起兵反抗。正如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所言:“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伐虢取虞之计也。盖欲讨超、遂而无名,先讨张鲁之势以速其反,然后加兵耳。”
关中诸将自然看透了曹操的野心——一旦曹军进入关陇,便如虎入羊群,自己的地盘和兵权必将被彻底剥夺。马超深知“唇亡齿寒”,若坐视曹操吞并关陇,自己迟早会被逐个击破,即便交出兵权,也未必能保住族人性命。在曹操的刻意逼迫下,马超陷入了“反则族人危,不反则自身亡”的绝境,最终选择起兵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的这一计策堪称“算无遗策”。当时麾下谋士贾诩等人心知肚明却选择沉默,唯有高柔直言进谏,认为大军西进会引发关中诸将叛乱,建议先安抚三辅地区再图汉中,可曹操却置若罔闻。这足以证明,逼反马超、韩遂,进而名正言顺地平定关陇,本就是曹操的既定计划。
三、名声与现实的博弈:马超的无奈与误判
![]()
除了外部逼迫,马超自身的性格缺陷与局势误判,也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作为西凉地区的核心军阀,马超自幼便威震一方,深受羌胡部落拥戴,这种地位让他养成了刚愎自用、不甘人下的性格。
在他看来,自己手握精锐西凉军,又能联合韩遂等关中诸将,实力足以与曹操抗衡。他或许天真地认为,只要能在战场上击败曹军,就能逼迫曹操放回族人,甚至实现割据自立的目标。然而,他严重低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也高估了关中联军的凝聚力。
潼关之战中,曹操巧用离间计,挑拨马超与韩遂的关系,让联军瞬间分崩离析。马超兵败后,曾试图“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甚至愿意“求送任子”,但曹操早已下定决心彻底平定关陇,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下令诛杀了在邺城的马氏全族。
更让马超始料未及的是,“背父叛君”的骂名会对他产生如此毁灭性的影响。东汉时期,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徐庶、毕谌等人为尽孝而背主,反而得到主公的理解与重用;而马超公然违背孝道,即便勇冠三军,也被世人唾弃。安定长史杨阜痛斥他“背父叛君”,益州名士王商指责他“勇而不仁”,甚至有老妇当面叱骂他“天地岂久容汝”。
这种舆论压力让马超此后的人生步履维艰。投奔张鲁后,张鲁本想将女儿嫁给他,却因部下劝谏“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而作罢;归降刘备后,他虽被封为骠骑将军,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信任,长期处于“常怀忧惧”的状态,最终在抑郁中离世。
纵观马超的抉择,既有边地文化塑造的价值观差异,也有曹操阳谋逼迫的现实无奈,更有自身性格与局势误判的因素。他并非单纯的“不忠不孝”,而是在乱世之中,被权力、野心与生存压力裹挟的悲剧人物。
曹操通过“假道伐虢”之计,成功平定关陇,巩固了北方统治;而马超则付出了全族被诛、名声尽毁的惨痛代价。这段历史也警示世人:在复杂的局势中,仅凭武力与冲动难以成事,违背社会伦理的抉择,终究会遭到命运的反噬。
![]()
需要我帮你补充马超归蜀后的具体经历,或是对比他与吕布的历史评价差异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