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 王凯宏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艺术院校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作为以“外语+”与国际化办学为鲜明特色的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所在的艺术学院,依托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跨文化传播的学科优势,持续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深入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探索出“高校赋能基础教育”的美育协同发展新路径。我们深切体会到,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心灵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需要扎根沃土,更需要人的素养支撑。在推进“美育浸润”实践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乡村中小学面临美育资源不足、课程同质化、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由此构建起“高校—中小学—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浸润·赋能·造血”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我们不仅输送美育资源,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青少年,更注重激发一线教师的内生动力,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地方文化底蕴与社会实践平台,形成“课程—师资—机制—评价”四阶融合的美育生态,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的美育名师,推动区域美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系统性转变,切实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创新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融入国际交流互鉴。美育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帮扶浸润处于粤东西北的河源、紫金和云浮等地时,我们将“客家山歌”“非遗广彩”“粤剧”“英歌舞”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设计了“合唱表演”“陶艺工坊”等富有岭南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模块,推动美育从“技能传授”向“文化传承”升华。这些课程成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微观基础,也是扎根中华文明的生动实践。
我们还依托大学多语种、跨文化的学科优势,在美育中融入国际视野,开设双语艺术欣赏课,邀请外籍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举办“画说中国节”等主题活动,帮助青少年在跨文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一带一路”青少年艺术共创营等项目,促进中外青少年以艺术为媒介展开对话,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传播”的跨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们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香港教育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国际机构合作,策划举办“侨批文化展”,通过美育与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将华侨文化中重信守诺、爱国爱乡的民族精神,向华侨三代、四代青年进行传播。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美育的内涵,也为华侨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使美育在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美育浸润行动走深走实,促进美育与乡村振兴、城市文明、国际传播深度融合,打造以校长牵头“高校美育教研室”为代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外样本”,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民革广东省委会委员、广东中山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