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帮助中央红军解决了滞留大渡河的难题,却为何在长征史上并不像“17勇士”那样家喻户晓呢?1965年,彭老总重游大渡河,惊奇地发现:即便炸了泸定桥,红军也能渡河。可又是谁,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牵动了数万条生命的存亡?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刚刚甩开蒋介石的重重围追,跨过金沙江,行至礼州,又被蒋介石狙定了。他电令贺国光:“红军能渡过金沙江,但绝不能渡过大渡河!”——因为一旦大渡河丢了,中央红军就等于断了生路。蒋介石胸有成竹地宣称:“中央红军必做‘石达开第二’!”可他万万没想到,毛主席可不是石达开,中央红军也不是什么昔日太平军。
![]()
5月17日,党中央在铁坑开会,果断决定放弃西昌之行,直奔安顺场。为了抢在川军前面过河,必须先会师红四方面军。可大渡河在前,深切急湍,一旦被堵,死路一条。“要我做石达开第二,绝无可能!”毛主席坚决这样说。于是中央机关连夜发报:5月22日,《红星报》公开呼吁“要以快速果敢、坚决勇猛的行动,迅速渡过大渡河,完成会师!”
![]()
5月24日,红1团先锋部队杨得志带着孙继先一行直取安顺场。韩槐楷把船只粮草全拉到北岸,赖执忠不愿烧掉自家房产,南岸村庄还留了几间屋子。这一犹豫,就给了红军可乘之机。左权在大树堡佯攻,散播要攻成都的假消息,韩、赖部的主力还在巡逻解释村舍保不掉。凭着老乡指点,杨得志夜袭,孙继先兵分三路直捣黄龙,半小时内消灭营部,俘获守桥士兵。可对方狭路相逢,唯有这一只船。渡河任务,却才刚刚开始。
![]()
河对岸烽烟未起,杨得志用望远镜一看,北岸布防森严。得快!他当夜从二连选出16名勇士,通讯员陈万清哭求上去,悲壮喊声未落,红军连长李德才挥拳怒吼:“都过来送死吧!”17勇士跳上渡船,扛着机枪、掷弹筒和手榴弹,伴着浪涛直击北岸碉堡。迫击炮一声巨响,敌人慌乱中丢下一条船,四面弹雨中,17勇士踏浪而上,血战一阵,夺下了渡口。可是,船只有四只,容量远远不够,中央主力必须另辟蹊径。
![]()
5月26日清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赶到安顺场,一看形势不妙,立即拍板:“让两纵队沿河北上,320里外抢夺泸定桥,两天不可等闲。”若能一举拿下泸定桥,便可两路夹击,让大部队快速过河。红4团,又一次挑起先锋大旗。
![]()
27日傍晚,杨成武、黄开湘带领红4团逆流而上,本想走崎岖小道省时,可竟成累赘,一夜只行了四十里。可战士们咬紧牙关,顶着伤痛在山间猛赶,一天一夜连跑240里,硬是在天亮前抵达泸定桥西岸。正是“黄开湘日夜兼程,肯定走得比敌人更急”的写照。
![]()
29日清晨,红4团快速占领西岸,整顿后立即发起总攻。泸定桥长约100米,仅宽2.8米,摇曳铁索横跨咆哮的河面。下午4时,司号一响,机枪火焰飞舞,杨成武从二连挑出22名突击队员,冒着碉堡机枪点射,踩着残留木板匍匐通过。敌人在桥头纵火、试图阻断,突击队员却毫不退缩,尾随铺梯的战士将火扑灭后,桥头瞬间被控制,川军守备部队全线崩溃。
![]()
红军大部随即从泸定桥如潮水般涌过,安顺场和泸定城的两路纵队完成了钳形合围。刘伯承过桥时在木板上用力跺了几脚,慨叹道:“泸定桥啊,为你,我们付出太多心血!”可他绝不会想到,1965年,彭老总站在西岸上游,却惊奇地发现:那段江水河床平缓、水流缓慢,只要部队涉水而过,就能轻松到达东岸。既然可以涉水,何必冒着炸桥焚桥的危险?
![]()
不过,当年中央红军要奔赴贵州腹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间紧迫,川军压境,任何拖延都可能葬送大部队性命。若四处寻找缓水渡口,难保追兵不会先至;若修简易浮桥,又费时费力,鲜有把握。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虽凶险却是唯一可行之策。正是这种迫不得已的抉择,才造就了“17勇士”与“22名突击队员”的不朽传奇。
![]()
还有一个人,或许不曾在史书前排第一,却在这场长征最险一刻,打通了生死枷锁。他的名字叫做红二团,也许你没听过,可正是他们一路急行,一旦左纵队夺桥成功,就立刻与桥头取得联系,互为支援。没有他们,左纵队与右纵队就是两支孤军。没有他们,泸定桥和安顺场都可能成为漫长绝境。
![]()
后来有人问:是不是当年技高一筹才让这几场硬碰硬的胜利如此凶猛?其实不然。真正的秘诀,是组织纪律和紧迫意识;是统筹兼顾、分秒必争;是红军从不因条件艰苦而退缩的铁骨,也因此,他们用弱小的身躯,硬生生撑起了一条生命线。
彭老总站在涛声拍岸的大渡河畔,感慨良多:“当年就算没有泸定桥,中央红军也能过河,只是肯定没那么快,没那么痛快!”可痛快之余,还有更深的领悟:遇到大敌当前,果断出击,不等、不看、不给对方喘息,才是真正的胜利密码。
也许,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早就预示着:当你面对困境,不是退,而是拼命向前。只要意志不屈,战略得当,就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桥。烈士们的喊声、鲜血与牺牲,都化作了滚滚洪流,让大渡河长征的壮丽传奇,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信息来源: 《红星照耀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