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
![]()
![]()
![]()
入夜的北京城溢彩流光,让人着迷。日前,北京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打造“夜京城”十四景,这些夜景以俯瞰、远眺、近视等城市视角,“看城市、看历史、看山水、看风景”,擦亮城市夜景名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点亮夜北京的主角——路灯。
城市路灯不仅关乎安全,更与城市形象和品质密切相关。灯光能够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2024年发布的《夜间经济发展指导意见》中强调,优质的城市照明是发展夜间经济的基础设施保障,那么,将要打造的“夜京城”十四景,将不仅是美丽景色,也是首都的经济拓展和文化呈现。
北京最早的路灯要点火才亮
路灯是城市的守夜者。
北京城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有路灯。当时的路灯都是烧煤油的纱罩灯,仅在前门、崇文门、地安门等重要城门的大街附近设置一些。更夫每天傍晚给路灯添油点火,灯才能亮,夜间还要进行巡查,天亮时再由更夫逐个熄灭。这种纱罩灯亮度低,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烛光萤火。入夜后的北京城仍是黑漆漆的,城里与乡村区别不大,也是日落而息,听更鼓计时而起,夜间较少有人出门走夜路。
北京路灯的改善得益于电力的使用。北京是华北地区用电最早的城市。1906年11月25日,京师华商电灯公司(简称“华商电灯公司”)所办的北京第一座公用电厂——前门电厂发电,北京城于是有了装电灯的路灯。华商电灯公司首先在东城安装了官办路灯,开启了北京电气照明的时代。管理路灯的官员叫稽查员,专事路灯的巡查和维护。
1922年,华商电灯公司建成石景山发电厂,为北京城提供了更多电能,商家和百姓家庭逐渐使用电灯照明,城里的路灯也多起来。1929年4月,北京主要道路上的煤油纱罩灯陆续换成了电灯。当时的《北平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平市增设路灯,大街改用电灯,小巷添设油灯。”路灯虽然多了,但形制上处于电油混合使用,同时由于当时的电价高、电压不稳等原因,路灯忽明忽暗——北京的路灯还是不尽人意。
1943年,北京最后一批87盏煤油路灯被电灯取代,煤油灯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但北京的夜仍是黑沉沉的。
新中国让首都越来越亮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有1.4万多盏路灯,但这远远不够,如何让北京城亮起来,让市民出行更方便,成为城市运行和展现首都气象的大事。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北京城市照明进入大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前夕,北京进行“十大建筑”和天安门广场建设,自那时起,北京城夜晚的面孔逐渐清晰明亮了起来了。
1960年,前门地区安装了23盏日光灯路灯,这是北京第一次试用新光源,大大提高了路灯照明度。到1966年,全市路灯达到4.3万盏。夜幕降临,街道胡同的路灯下往往是人们晚饭后消遣聚集的所在,尤其是夏天,下棋的、打扑克的围成圈儿,孩子们跳皮筋儿、捉迷藏,摇着蒲扇的老人则聊着家长里短……路灯下,光影间,呈现着一个时代的市井风情和人文记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首都电力供应调整,北京增加了对人民生活和农业的供电比重,城市照明建设驶入快行道,1980年上半年,在当时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管界内,40瓦或60瓦白炽灯全部更换为80瓦高压水银荧光灯,亮度增加了5至7倍。北京三环路以里的干道,70%以上换成了高压钠灯,亮度比原来提高3.5-7.5倍。
1981年,车公庄环岛路口立起来北京的第一个高杆路灯,灯杆高23.5米。高杆灯避免了电线杆林立,既美化市容市貌,又增加了照亮范围。北京36座立交桥全都用上了高杆路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香港回归、筹备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重大事件,成为推动北京路灯事业发展的新契机。1997年,北京开始实施道路照明改造工程,当时,全市共有8.3万余盏路灯,先期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以东西长安街为主线,随后是横贯东西的5条干路,纵贯南北的3条干路,以及二环、三环、四环和10条放射路逐步实施改造。除住宅区道路照明,其它道路照明光源采用高压钠灯,灯杆灯具采用铝合金和不锈钢,效果美观整齐。灯具加装防尘防水防污染的有机玻璃罩,提高了照明效果。
夜幕降临,路灯勾勒出街道胡同、公园和广场的轮廓,营造出温馨而宁静的环境。北京城的夜变得更明亮、更漂亮了。
路灯焕然一新还不够,现代化城市,路灯不仅照明,而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北京城市夜景照明管理办法》出台,北京市依此开始实施夜景照明工程。结合北京城区建筑特点和功能区域,通过采用外照光、内透光、轮廓灯、艺术灯饰等多种照明方式,结合辅助照明,全面提高天安门地区及其四周建筑物、长安街沿线及其两侧标志性建筑物和北京城区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坛祈年殿到鼓楼等古建筑整体夜景照明亮度、层次和艺术观赏效果。前三门大街台基厂至和平门段的灯光隧道,复兴门、建国门立交桥上的彩虹门,用各色彩灯装扮起来的王府井大街、北京站前街、西单北大街、金融街、崇文门外大街、东便门角楼、广安门立交桥、大栅栏、石景山路等灯光夜景,把京城大街小巷辉映得更加古朴典雅。
从此,北京市夜景照明按平日、一般节假日和重大节日(包括重大庆典活动)三个等级开放和管理。节日越重大,北京的夜景越美。2012年,城市照明监控指挥中心在方庄建成,对全市超30万盏路灯实施一体化的管控和监测,同时监测近500处景观照明设施。北京的路灯向智能化转变,路灯变得“听话”了,在遇到阴雨、大风等天气突变影响城市交通的情况下,路灯会提前开启。
城市照明一直紧随北京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到2024年,北京共有路灯63.5万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未来城市照明发展趋势研究》给出了五个关键词: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化、艺术化、共享化,北京城的路灯正是这样在发展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北京的路灯数量急速增加,但是空中却看不见电线。这是因为北京市从2011年开始进行架空线入地,将密布缠绕街道的“线路蛛网”埋入地下,以改善市容市貌,优化生态与社区环境,提升安全性与供电稳定性,到目前为止,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背街小巷都已完成架空线入地,路灯成为城市的美丽风景线。
最美的路灯当属华灯
北京城最受瞩目的路灯当属长安街的华灯。
1959年9月,东西长安街路边装上了145基棉桃灯,天安门广场上同步安装了96基莲花灯。灯的造型是周恩来总理从上报的十几种灯型方案中亲自挑选出来的。莲花灯分为两层,顶部一个灯球,下面8个灯球,上面雕刻象征百花齐放的花朵图案。而棉桃灯分三层,每盏灯由8个灯球托举着4个,簇拥着最上面的1盏,寓意四面八方拥护党中央。
华灯历史上最大一次集中改造当属2012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华灯全部由水泥灯杆更换成钢结构灯杆,灯台上被加装了花饰浮雕图案。现在,长安街上自西单到东单共有华灯253基、2849颗灯球、6000多盏光源。
十里长街的路灯是首都众多历史时刻和事件的忠实见证者,它的美沉静而庄重,受到广泛赞誉。
光明网曾刊发过航天员汤洪波从中国空间站拍摄的一张北京夜景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从太空俯瞰北京城,光勾勒出古都轮廓清晰的街道布局,像一片现代芯片,镶嵌着细密的线路,潜藏着无限可能。
光明怀抱着北京,这里宛如是宇宙中最亮的星辰,夜京城将越来越美!
主讲人介绍:
冷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鲁迅文学院第27届作家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版散文集《与树比肩》、剧本《西交民巷》《模式口》(已公演)、诗集《草地戏剧》《灯火人间》《漫生活》。
□主讲人 冷冰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