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对中国负面看法占77%,这数据出自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4月17日的报告,调查了3623名成年人,覆盖全美各州,误差也就±2.1%。
说白了,大多数人觉得中国不是啥正面形象,但比起2024年的81%,这回降了4个百分点,算得上五年来的头一回小幅回暖。尤其是“非常负面”的比例,从43%掉到33%,降了10个百分点。共和党那边更明显,负面掉8点,其中“非常负面”甚至跌16点。这说明啥?老百姓的敌意没那么尖锐了,至少在数字上松动了点。
![]()
为啥会这样?得从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说起。特朗普上台后,关税战打得火热,对中国商品加征的税率从57%降到47%,但这事对美国普通人来说,可不是光喊口号那么简单。超市里中国进口的衣服、玩具、电子产品,价格涨了三成左右,一个家庭一年多掏1200美元,这账谁算谁肉疼。
沃尔玛的货架空了不少,消费者推车转悠半天,找不着便宜货,只能咬牙买贵的本土替代。结果呢?2025年的民调显示,52%的美国人觉得这些关税对自家经济没好处,53%担心个人钱包瘪了。
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本来是为全球供货的,现在生产线上忙活的Model 3,好些都运回美国,稳住了本土30万个就业岗位。可政客们还在那炒“中国威胁”,老百姓用着中国造的手机、电池,嘴上附和,行动上却离不开。
![]()
这负面情绪的根,还得怪美国媒体和政界的“技术焦虑”。中国在AI、新能源上跑得飞快,上海医院的CT诊断用上人工智能,速度翻倍;深圳的芯片自给率冲到70%,宁德时代的电池卖到欧洲街头。西北大学的斯科特·菲克尔教授就说过,中国把技术落地到生活里的节奏,比西方快多了。
从前美国人觉得中国只会组装低端货,现在一看,高铁、电动车、无人机,全是亮眼货。这让硅谷的工程师们睡不着觉,华盛顿的议员们急了眼,赶紧推出口管制,封锁高端设备。可结果呢?美国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也卡壳了,供应链一断,成本蹭蹭上涨。
2025年7月的皮尤全球报告里,16个高收入国家对中国正面看法中位数才37%,美国这头更低,但中东、非洲那边,79%的人对中国印象更好。这不光是数字游戏,还反映出全球老百姓更看重实惠,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贸易合作,落地见效,比空谈民主靠谱多了。
![]()
当然,美国年轻人有点不一样。18到29岁的群体,负面比例低7个百分点,为啥?短视频平台上,中国城市的夜景、街头小吃、大学vlog刷屏了。甲亢哥那样的创作者,拍的武汉摊、上海陆家嘴、重庆轻轨,颠覆了不少刻板印象。
以前美国主流媒体天天渲染“威胁论”,现在年轻人滑动手指,就能看到真实的中国:科技前沿,也有烟火气。这股信息流,悄无声息地软化了态度。
斯坦福的报告也提过,代际差异大,老一辈靠CNN、Fox News,中一辈刷TikTok,视角自然不一样。总的来说,美国民意负面为主,但缓和初现,这里面有政策反弹的影子,也有全球化交流的功劳。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谁也不想多花冤枉钱,合作总比对抗划算。
![]()
轮到中国,看美国的好感度就低多了。斯坦福中国经济与制度中心2023年6月1日的报告,基于2083名成年人的两次调查,一次在2020年美国大选前,一次在拜登就职后,结果显示75%中国人对美国持负面态度,正面只有23%。
这数据不是孤例,2024年11月的环球时报研究院“中美互视”民调,上千样本,显示积极看法仅26%,负面或中性占大头。误差控制在±3%,城乡均衡,靠谱得很。为啥这么低?说到底,还是美国那些单边主义政策惹的祸。
![]()
想想贸易战,从2018年打到现在,关税、出口管制、科技封锁,一波接一波。中国企业被卡脖子,华为、中兴的芯片断供,实验室设备进不来,科研进度拖后腿。
2025年9月的“中美印象”网民调也指出,中美关系主要靠经贸维系,但关税摩擦让公众对美国整体观感直线下滑。老百姓上网一刷,满屏是美国封锁稀土、限制电动车电池的消息,谁能不窝火?
欧洲国家对中国的负面不到50%,中国对欧洲的好感高出一截,就因为欧盟没那么针对性强,贸易稳当,合作多。中国人对美国的反感,是欧洲的两倍,这不对称,根子在具体事件上。
![]()
年轻人这边呢?负面比例高7个百分点,比老一辈还犟。为啥?他们从小上网,亲眼见美国从“灯塔国”变“霸凌者”。社交媒体上,德国工艺、法国风景的帖子点赞多,美国的评论区却全是调侃关税、讽刺封锁。2025年7月的皮尤全球数据,中位数对中国正面36%,但中国对美正面低到23%-26%,这差距拉得开。
老百姓讲究以礼待人,美国要是真心合作,中国人自然敞开心扉。可现在呢?天天损害利益,换谁也咽不下这口气。全球八成国家对中国持正面观点,加拿大、墨西哥这些美国老盟友,对美抱怨也多了起来。这说明霸权回旋镖,早晚砸自己脚。
![]()
当然,好感微薄不等于零。那23%-26%的正面,多半来自文化、科技交流。美国电影、大学教育,还是有吸引力。但整体上,反感占优,这民意如镜子,照出美国政策的短视。老百姓不傻,日子过得实打实,谁的合作带来实惠,谁就赢人心。
中国发展快,靠自己本事,美国要是继续遏制,只会让自家民意更分裂。2025年兰德公司报告甚至建议,美国考虑支持中国和平统一,换亚太稳定,这话听着讽刺,但也透出无奈。
![]()
中美民意这事儿,表面对称——两边负面都七成多,正面两成出头——但背后是双向反馈。美国负面降了点,中国反感稳着,这互动像跷跷板,一头压低,另一头跟着晃。
2025年10月中美会晤,关税从57%降47%,换中国多买大豆、控芬太尼,这算小步缓和。但摩擦犹存,稀土出口、科技禁令,还在卡着脖子。老百姓看在眼里,美国超市涨价,中国工厂转内销,谁也没赢家。
![]()
合作可期,从哪儿看?全球民调里,中低收入国对中国好感高,八成国家正面,这股势头拉动中美经贸。2025年中美印象网报告说,中国公众视全球角色为负责任大国,外交政策重合作共赢。
美国那边,53%民众支持与中国友好互动,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民调显示,大多数人盼着经贸互利。兰德报告提的“互相成就”思路,接地气得很:中国买美国农产品,美国用中国电池,产业链一环扣一环。老百姓日子,靠这些实惠过活,不是政客喊对抗。
![]()
说到底,民意变化藏着大道理。年轻人刷短视频,打破偏见;技术竞争,不是零和,得共赢。2025年皮尤7月报告,全球对中国好感升,美国却跌到35%,这逆转,提醒美国别总玩遏制牌。
中国发展势头正旺,专注创新、开放大门,美国要是聪明点,合作空间大着呢。摩擦犹存,但合作可期,这民调数字,不过是暂时的晴雨表。老百姓心知肚明,日子好过,才是硬道理。两国互看,总有松动那天,就看谁先迈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