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普通老百姓去银行取钱,什么时候变得像过海关审讯一样了?
这不,2025年11月3日,山东东营,周筱赟律师就因为在建设银行取4万元现金,经历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资金用途审查大战”,最后硬是把银行给告上了“舆论法庭”。不得不说,这件事真的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金融机构的“霸权病”有多严重。
![]()
![]()
事情经过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都透着荒唐。
周律师就是想取4万块钱,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央行规定的5万元大额现金存取登记门槛。可银行柜员却不依不饶,非要问个底朝天:这钱你要干嘛用?这还不够,甚至翻起旧账,追问起一个月前某笔转账的细节。
这感觉就像是,你的钱虽然在你名下,但怎么花、为什么花,解释权却归了银行。
![]()
周律师是懂法的,当即就指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2025年8月最新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个人办理5万元以下现金存取业务,本就无需登记资金来源和用途。东营这家银行搬出的“反诈中心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的土政策,明显是种“层层加码”。更绝的是,银行眼见说不过律师,竟然使出了“杀手锏”——报警处理!试想一下,一个守法公民,取自己的钱,居然惊动了警察,这本身就是对正常金融秩序的一种讽刺。
![]()
然而,魔幻现实还在后头。
事件被曝光后,银行方面的反应堪称“川剧变脸”,先前态度强硬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又急忙跑来道歉。但这种前后不一的举动,恰恰说明了他们自己也知道理亏,其操作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全看人下菜碟。周律师显然不吃“打个巴掌给个甜枣”这一套,拒绝道歉,坚持用法律武器维权,这才是真正戳破了那层窗户纸。
![]()
![]()
为什么一件小事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因为周律师的遭遇,绝不是个例。
看看网友们的血泪史吧:有人取4万6被经警盘问,有人办卡被强行要求安装反诈APP,甚至有人取款5万后,当晚十点民警直接上门“查水表”……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银行以“为你好”之名,行“侵犯你权利”之实。
![]()
![]()
![]()
![]()
![]()
![]()
![]()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核心问题:反诈的拳头,到底应该打向谁?
老百姓取自己的血汗钱,需要像嫌疑人一样自证清白;而真正的诈骗团伙却能在网络上逍遥法外。这种“抓小放大”的作风,像极了《让子弹飞》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好人就得让人拿枪指着?”反诈的终极目标应是打击犯罪源头,而不是把每个储户都预设为“潜在嫌疑人”进行无差别审查。保护公民财产安全,绝不能以践踏“存款自由、取款自由”这一金融业基本原则为代价。
银行之所以敢这么“霸气”,背后是权责的错位。它们被赋予了反诈的“尚方宝剑”,但这把剑却经常砍向错误的对象。对于银行一线员工来说,严格盘问客户是最简单的“免责金牌”,一旦出事,一句“我已经仔细问过了”就能规避责任。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懒政思维,让银行从服务机构异化为审查机构。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防诈,不是让客户自证清白,而是银行要通过专业判断、风险筛查去发现异常。而现在的银行,把自己的责任外包给客户——“你解释清楚我才能放心”。这不是风控,这是懒政;不是尽责,而是把‘防诈压力’转嫁给了储户。
![]()
![]()
![]()
当然,我们并非不能理解银行在反诈高压下面临的困境。
有银行员工在网上倒苦水,说自己也是“执行者”,一个月挣几千块,不想得罪客户,但上面的规定压下来,只能照办。
这确实点出了问题的系统性:基层的加码执行,源于上级的指标压力和对风险的过度规避。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更精准、智能的风险防控模型,把资源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一刀切”的盘问来折腾绝大多数守法公民。
![]()
![]()
![]()
周律师这一告,告得漂亮!
他不仅仅是在维护个人的隐私权,更是在为所有储户的基本金融权利而战。这件事能否成为一个契机,倒逼银行系统反思其粗暴的工作方式,在安全与自由、权力与权利之间找到那个应有的、尊重公民的平衡点?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