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西方舆论圈炙手可热的“女记者”,写过的文章登上各大媒体头条;
也曾被捧成“人权斗士”,在国际会议上高谈阔论。
但如今,她破防了。
资金断了,职位没了,名声臭了。
贝书颖,这位靠着“反华”起家的女人,如今被金主无情抛弃。
当真相被金钱养大,谎言的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
![]()
01
贝书颖最初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当记者,专盯亚洲话题。
她写的报道,总能绕着中国打转:新疆、香港、南海,一个都不落。
篇篇带刺,句句带火药味。
最出名的一篇,是调查新疆劳工转移项目的文章。
她靠几张卫星图、几段不知名来源的口述,拼凑出所谓“强迫劳动”的结论。
后来,这篇内容被她改造成报告,命名为《维吾尔人待售》。
这份报告直接点了80多家中国企业的名。
国际媒体一哄而上,大肆转载。
苹果、耐克都被卷进风波,慌忙声明、改供应链。
一时间,她成了西方舆论场的“明星记者”。
2019年,她被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挖走,成了研究员。
这家智库专搞“战略安全”,背后却满是美国资金。
从那一刻起,贝书颖的职业路线彻底锁死——
她不再是记者,而是被包装成“反华专家”。
![]()
02
进了ASPI后,贝书颖的“产量”开始井喷。
写新疆,写香港,写南海,写中澳高校。
她像开了挂一样,几乎每个月都能出一份“中国威胁”报告。
她说香港的国安法“毁了新闻自由”;说《雪人奇缘》电影藏着“九段线阴谋”;还说中澳高校合作“有技术外流风险”。
哪怕没证据,她也能把一件普通事写成“地缘威胁”。
这种写法,正是西方智库最爱买单的。
每次出报告,她都能上国际会议、登各国媒体头条。
她在社交平台上越说越激烈,用匿名信源拼出“再教育营”的细节,塑造出一个冷冰冰的“反华叙事”。
而ASPI的资源给她撑腰。
出差、拍视频、开研讨会,全是研究所掏的钱。
她还跟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商合作,研究“中国军事技术”;和谷歌谈网络安全,把中国科技描绘成“世界威胁”。
名气越来越大,立场越来越激。
但她的“独立研究”,从一开始就带着金主的味道。
![]()
03
这一切的繁荣,全靠美元喂养。
ASPI的预算中,有10%到12%来自美国国务院。
还有一部分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项目拨款。
这些钱,正是贝书颖团队的命脉。
2025年1月,风向突变。
特朗普重返白宫,签署行政令,冻结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援助。
理由是“清理浪费和腐败”。
结果,这一刀下去,直接砍断了全球上百个智库的资金。
ASPI也没幸免。
他们原本靠美国27万美元的项目资金运转中国研究。
现在,全线暂停。
项目停,报告停,会议也停。
那些靠写“中国威胁论”赚钱的人,彻底断粮。
金主的钱没了,反华的声音也安静了。
澳媒3月报道,ASPI暂停中国研究,部分员工被调岗或裁员。
贝书颖被迫离职。
她这才跳出来,矛头指向美国政府。
她承认,那些帮她提供信息的“非营利组织”,全靠美国政府的钱活着。
她还爆料说,所谓“独立研究网络”,其实就是反华机器的一部分。
![]()
04
这场自爆,本以为能博得一点同情。
结果,她等来的却是更大的嘲讽。
“吃尽反华红利,现在金主不要你了。”“不是觉醒,是没钱了。”这是网友对她最直白的评论。
西方媒体也冷眼旁观。
他们知道,她说的没错,却没人想帮。
因为整个体系都心知肚明——贝书颖不过是个可替代的“话筒”。
当舆论成了生意,记者就成了工具。
ASPI失去资金后,澳大利亚政府也开始审查,计划在2025财年停止对其华盛顿办公室的资助。
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让这家智库风光不再。
贝书颖的结局,成了整个行业的警钟。
她以为自己掌握了话语权,却没发现自己从头到尾都是被操控的棋子。
当金主关掉水龙头,她连话筒都没得拿。
![]()
贝书颖的经历,就是一场“反噬”。
她靠编造谣言赚名气,也靠美国的钱造声势。
如今金主撤资,她的世界立刻崩塌。
被金主抛弃的时刻,她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独立”。
她曾诋毁中国、散播谎言,以为能换来荣耀,可结果,是被利用到最后一刻。
在真相面前,任何假象都会崩塌。
那些靠造谣赚来的光环,不过是金钱照亮的幻影。
“反华妖女”破防,不是因为被揭穿,而是因为金主终于收手。
没有金主,就没有她的声音。
这一次,谎言的麦克风彻底断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