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房产圈炸出个大消息 —— 黄奇帆提议搞 “房产倒按揭” 体系,简单说就是:老人把房子抵押出去,活着的时候每月能领一笔钱花,等去世了房子归公家,用这笔钱补养老金的窟窿。这事儿听着挺新鲜,但咱得扒扒里头的门道,不是光听个热闹。
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说清楚。黄奇帆不是随便拍脑袋提的,他特意强调这体系得有规矩:得立法管着、金融产品要算明白额度和利息、还得有风控和纠纷解决机制。说白了,就是怕老人被坑,也怕机构跑路。但咱得知道,“以房养老”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提了,从 2014 年试点到现在整 10 年,全国才 147 户家庭、214 位老人参与,平均一年就 20 来个人,而且 4 家有资格的保险公司里,就幸福人寿一家敢卖相关产品。现在黄奇帆重提,还加了 “去世后房产归公” 的新说法,这才成了热点。
那为啥现在非得琢磨这招?根本原因就俩字:养老。咱先看数据,2023 年底全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快 3 亿了,占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还多。这些老人里,87.75% 在城市有房子,甚至 6.94% 还有两套,但兜里的养老金真不够花。你想啊,不少老人退休金就几千块,除了买菜吃药,要是生场病、请个护工,那点钱根本扛不住。更头疼的是养老金池子里的钱快不够分了,这几年一直在说 “缺口”,黄奇帆这招等于是想把 “死房产” 变成 “活现金”,给养老体系补补血。
再看之前试点为啥凉了。美国早搞过类似的 “反向抵押贷款”,但参与的老人连 1% 都不到,因为全是坑:手续费高得离谱、合同条款埋陷阱,还有骗子专门盯着老人骗。咱国内更难,别说有子女的老人舍不得把房子给公家 —— 毕竟传统里房子是要留给孩子的,就算是没子女的老人,也没人愿意碰这政策。上海那对老夫妻打官司的事儿还记得不?就因为房子承诺给儿子当婚房,后来反悔闹上法庭,儿媳当场崩溃说 “早知道不嫁了”。你想啊,连亲爹妈都能因为房子反目,老人能信得过机构和公家吗?
这提议要是真落地,影响可太大了,有好有坏咱都得说。对老人来说,确实是条活路:那些独居、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手里有房但没钱,抵押后每月能领几千块,不用看别人脸色,生病了能请个护工,平时能吃点好的。但坏处也扎心,要是子女指望靠老人房子结婚、还房贷,这政策等于断了他们的念想,肯定得闹家庭矛盾。上海那案子就是前车之鉴,本来好好的一家人,就因为房子反目成仇,这政策要是推开,这样的事儿说不定会更多。
对市场来说,短期可能没啥动静,但长期是个大事儿。要是真有几百万老人参与,公家手里会攥着一大批房子,到时候怎么处理这些房子?是租出去还是卖掉?要是低价抛售,会不会影响房价?更关键的是金融机构敢不敢接招 —— 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房子贬值,好多银行直接停了这业务,甚至倒闭了。咱国内的银行之前都不敢碰这事儿,现在让他们接,他们能有底气吗?
咱说说实在的,我觉得这提议初心是好的,但落地得踩碎三个 “硬骨头”。第一是观念关,中国人活一辈子,大多想给孩子留套房,“房产归公” 等于刨了这个念想。上海那儿媳为啥崩溃?不就是觉得 “房子没了,念想也没了” 吗?得先让老人和子女接受 “房子不是唯一遗产”,这比立法还难。
第二是信任关,之前试点凉了就是因为没人信。老人怕 “房子押出去,钱没领几年就被坑了”,就像美国老人宁愿把房子租给年轻人换钱,也不碰反向抵押。这时候就得公家兜底,比如明确说 “就算机构倒了,老人的钱也照发”,再把手续费、利息全公开,不能玩猫腻。
第三是公平关,一线城市一套房值几百万,三四线城市才几十万,要是按房子价值发钱,一线城市老人每月能领上万,小城市老人只领几千,这公平吗?还有要是老人刚抵押完房子,遇上拆迁了,这钱算谁的?这些细节不掰扯明白,肯定要出乱子。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政策不是 “救楼市” 的,是 “救老人” 的。但救老人不能只盯着房子,得先解决 “怕被骗”“怕子女闹”“怕不公平” 这三个心结。要是光想着用房子补养老金缺口,不想着怎么给老人兜底、怎么平衡家庭矛盾,那这政策迟早还得凉。
这事儿不是拍脑袋就能成的,得慢慢磨。但至少它提了个醒:咱爸妈那代人攒了一辈子的房子,不该只是个 “传家宝”,要是能真真切切帮他们过好晚年,哪怕过程难,也值得试试。你们说,要是你爸妈有套房子,他们愿意试试这政策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