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橘”我所知,长江边这种水果不一般

0
分享至


▲湖北宜昌秭归县特有的柑橘品种——伦晚,在结果的第二年春天才成熟,所以会出现花果同树的奇特景观。摄影:郑家裕


长江流域柑橘栽培文化

1

长江,

这条流淌着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

也滋养着中国最悠久的柑橘产区。

从屈原《橘颂》中对“后皇嘉树”柑橘的咏叹,到杜甫“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里对橘园的留恋,再到苏轼笔下“留客荐霜柑”对柑橘美味的推崇……直至今天直播间里秭归脐橙、奉节脐橙流水般的订单,长江柑橘早已超越水果的范畴,成为长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南宋绘画作品《橘绿图》中,橘子由绿转黄,压满枝头。  图源:视觉中国

1

柑橘驯化与传播的水上通道

长江流域柑橘的历史,隐匿于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相传,大禹治水来到长江边,疲惫不堪之际,偶然发现一种金黄的果实,剥开品尝,顿觉神清气爽,体力恢复,这种果实便是柑橘。大禹将柑橘种子保留播种,从此柑橘开始在长江流域繁衍。这一传说虽无法考证,但足以看出柑橘在古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1986年盛夏,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高达 3.96米的青铜神树。端详其树梢的装饰:九只青铜鸟栖息处悬挂着二十余枚带蒂的球形饰物。这些“果实”表面密布凸起的颗粒,与柑橘类水果特有的油胞结构高度相似。在古蜀语里,“橘”又与“吉”同音,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在《山海经》中,记载着“建木”为通天之树,那这青铜神树是否就是通天之用呢?或许在三千年前的古蜀人心中,柑橘早已是一种能够连接天地的神圣媒介。他们将对天地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小小的柑橘之上。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末梢上有多颗带蒂的球形饰物。有人认为其原型可能是柑橘。摄影:谭勇

在长江中上游重庆忠县,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的炭化柑橘种子,与同期出土的稻谷、粟粒等农作物共存,表明柑橘可能已是先民饮食结构的一部分。经过碳十四检测及形态学分析,证实这些种子属于人工驯化的柑橘属植物,其基因特征与现代红橘高度相似。这一发现将中国柑橘栽培史的实证记录,从《尚书·禹贡》记载的“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的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向前推进了1500余年,填补了长江流域早期农业史中柑橘驯化的关键空白。

2021年,荆州熊家冢楚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又带来了新的惊喜。一件精美的彩绘漆盒重现天日,漆盒的盒盖中央绘有六瓣放射状花纹,外围环绕着十二枚金黄色的圆点。专家经过仔细比对战国时期的橘果形态后,得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这极有可能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柑橘写实图案。这个小小的漆盒,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楚人对柑橘喜爱的大门。楚人对柑橘的痴迷远不止于此。在包山楚简的占卜记录中,“橘”字竟然出现了十七次之多。其中一枚简牍上清晰地记载着:“占得橘,利涉大川。”短短几个字,暗示着楚人将柑橘视为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物。

在长江中下游的多个遗址(如浙江河姆渡、湖北屈家岭)中,也曾发现柑橘属花粉或疑似柑橘遗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距今约2100年)出土的柑橘皮遗存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得益于墓葬精密的密封结构和独特的防腐环境,这些柑橘皮保存状态异常完好,同时出土了标注“橘一笥”的竹简与紧邻其侧的漆木果笥,从“橘笥”所采用的髹漆工艺与“一笥”的量化单位可推断,柑橘种植已突破野生采集阶段,形成以专用容器储运、以“笥”为计量单位的商品化生产模式。该发现直观呈现了西汉时期柑橘果实作为随葬品的存在,如拼图般还原了长江流域先民驯化柑橘的历史。


▲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块竹简上,写着“橘笥”二字。图源:视觉中国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足见当时的柑橘种植已规模化。果农通过“橘籍”制度被编入国家户籍,每年需向朝廷缴纳“橘税”。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国家财政,又促进了柑橘生产的标准化。

柑橘易腐,需快速运输,长江便捷的水运催生了“橘船”顺流而下再经陆路转运的水陆联运体系,使长江上游生产的美味柑橘能够经长江、运河水运和陆路转运抵达洛阳、长安。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如未央宫、桂宫等仓储区)曾发掘出木质容器残件,通过木材种类和工艺对比,其榫卯结构、漆艺与三峡地区(如重庆云阳、湖北秭归)汉代墓葬出土的漆器作坊残件工艺一致,推测为柑橘运输所用。


▲上世纪80年代,在瞿塘峡,人们正在摇着船橹,用木船运送打包好的柑橘。摄影:刘世昭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流域的柑橘品种与种植技术也向珠江流域或其他地方流传。柑橘三大基本种(橘、柚和枸橼)中,柚和枸橼可能源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麓。其中,柚经云南传至珠江流域,再经红河和珠江传播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其他地区;枸橼则向云南地区乃至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传播。长江流域古柑橘群体以南丰蜜橘、红橘和南橘为代表,南丰蜜橘是多个现代优良品种的亲本,比如蜜广橘是南丰蜜橘和火橘的杂交后代;温州蜜柑是以本地广橘和南丰蜜橘为父母本的杂交后代,并渗入了少量柚的血统,另外大量杂柑则以温州蜜柑作为亲本选育而来。椪柑是一个适应性极强的品种,它可能是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杂交后代,并伴随少量柚基因渗入。同时,椪柑和酸橙还作为父母本杂交而产生了甜橙。

2

一颗柑橘,多少歌诗

长江流域的柑橘种植很早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山海经》记载荆山、纶山、葛山和洞庭之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其木多穀、柞、柤、栗、橘、柚”,反映了橘树在长江干流及支流地区的自然分布。《吕氏春秋》中有“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记载;《史记·苏秦传》写有“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柑橘已成为长江流域优质水果,柑橘种植在楚国(湖北、湖南一带)经济中占据重要核心地位。屈原在《九章·橘颂》中,就以深情的笔触赞美柑橘:“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由此也容易推断出:屈原生活的时代就有深厚的柑橘种植传统。

两汉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管理柑橘生产的官员,如《汉书·地理志》中有“鱼复……有橘官”的记载。人们开始意识到柑橘品质与生态的关系,“柚通省皆出,惟夔产者香甜可食”。

唐宋时期是中国柑橘发展史上又一个生产与文化发展高峰期。长江流域从上游的四川到中游的宜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柑橘产区,在蜀渝一带如成都、开县、奉节等地,自晋以来就有专门管理柑橘产业的橘官和机构。同时,一大批以柑橘为吟咏对象的诗篇横空出世。

诗仙李白对长江流域的柑橘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柚。”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秋日江畔美景与人间冷暖的动态画卷。唐大历元年(766),杜甫漂泊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的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三峡两岸那“家家种橘,户户垂橙”的景象,却给了他心灵上的慰藉。他还亲自躬耕橘园、携锄巡圃,并在《树间》一诗中用“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描绘了柑橘树散发的香气弥漫庭院的清幽意境。在《夔州歌十绝句》中用“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来展现夔州地势的险峻与奇美。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初到忠州,他在城东的山坡上开辟了一片橘园,亲自参与种植和管理。离开忠州时,他发出了“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的感叹,这里的树主要指柑橘。当地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至今仍然保留着用橘皮酿制“白公酒”的传统习俗。




▲2023 年秋,武汉江夏区纸坊街道宁港柑橘总场内的果实已经成熟。每到节假日,当地很多游客会来采摘柑橘。图源:视觉中国

柑橘在宋词中的出现频率更高,内涵也更加丰富。宋代欧阳修贬为峡州夷陵(今宜昌)县令时,所写《戏答元珍》词中有“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现了夷陵初春时节仍残留冬雪,但柑橘却能在雪中挂果之景,这与今天何其相似。苏轼生在四川,出川时借道长江,看到很多橘园,尝过很多美味柑橘。他在《浣溪沙·咏橘》中写道:“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既有对柑橘外观的描绘,又有对品尝柑橘时美妙感受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苏轼对柑橘的喜爱之情。他在《赠刘景文》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描写了橘园风光无限,是传世经典之作。北宋文学家曾巩的“谁能有力如黄犊,摘尽繁星始下来”,将柑橘比作“繁星”,赞美了柑橘的丰收景象。北宋李纲《食橘》:“洞庭一夜天雨霜,橘林绿苞朝已黄。远题书后三百颗,入手便觉秋风香。黄金为肤白玉瓤,沆瀣深贮甘且芳。雕盘初擘噀清雾,冰齿乍嚼流琼浆。色香气味纷可喜,下视众果皆茫茫。”让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柑橘挂满枝头,果实色香味俱佳,令人欣欣向往。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写道:“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既赞叹秋日橘园之美,又体现了劳动与丰收之景给诗人带来的愉悦感。南宋诗人刘子翚对长江沿岸柑橘推崇备至,其《咏橘》诗“百果之中无此香,青青不待满林霜。明年归侍传柑宴,认取仙乡御爱黄”描写了柑橘的美味与珍贵;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写的“霜后思新橘,梦中归故山。何时免奔走,终老白云关”则表达了对故乡黄岩柑橘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宋代画家马麟创作的《橘绿图》,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高雅的艺术品味闻名于世,画中橘子由绿转黄,压满枝头;叶片不多,但侧、转、反、正的种种姿态充满灵动感与活力,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美景。画面上题有“橘绿橙黄岁又秋”的诗句,道尽了江南文人“物候关情”的独特雅趣。苏州博物馆的专家指出,这幅画可能记录了当时太湖洞庭山特有的“早红”柑橘品种。南宋韩彦直写成了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柑橘品种及布局、栽培技术及贮藏技术,其嫁接技术与现在如出一辙。


▲在杭州,人们会将柑橘制成橘红饼。图源:视觉中国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柑橘种植进一步普及,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柑橘的贸易更加繁荣,各地出现了许多柑橘集市。在江南水乡,每逢柑橘上市的季节,街头巷尾弥漫着柑橘的清香。在种植技术方面,明清时期的人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们更加注重土壤改良、施肥管理和修剪整形等技术环节,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提高柑橘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对柑橘的贮藏和保鲜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研究,采用地窖贮藏、缸藏等方法,延长了柑橘的保存时间,减少了损耗。柑橘的加工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人们将柑橘制成橘饼、陈皮等食品和药材。


▲在很多地方,柑橘经过采摘、选品、清洗、剥皮、加工、晾晒、挑选、仓储等多道工序后,橘皮会被制成陈皮。图源:视觉中国

3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上游柑橘优势区域

长江流域是中国也是世界重要柑橘起源地与栽培区,悠久的种植历史带来了品种与栽培技术的不断嬗变。先秦至汉唐时期主要种植原始的“橘”和“柚”类,至屈原写《橘颂》时,柑橘栽培已很成熟了,并对柑橘的特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开始规模化栽培,这样才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蜀、汉、江陵千树橘”,《吕氏春秋》中提到的“果之美者,云梦之柚”。宋、元、明、清时期,发展了红橘和广柑(可能指当时的甜橙类)等地方特色品种,“洞庭橘”在长江中游享有盛名。近现代时期,主要种植红橘、普通甜橙,如锦橙和柚类。改革开放后开始引进与选育脐橙品种,并不断推陈出新,如早红脐橙、红肉脐橙、伦晚脐橙等。进入21世纪晚熟特色杂柑如“清见”“爱媛 28”等开始引种种植,但以温柑、甜橙为主的品种结构没有改变。形成了秭归脐橙、奉节脐橙、万州玫瑰香橙、开县春橙、云阳红橙、梁平柚等区域特色品种。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柑橘品种,随着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古时单一品种发展到现代比较丰富的品种体系,体现了长江流域柑橘产业的历史变迁和区域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三峡库区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域”核心区。涉及重庆和湖北部分地区,重庆主要分布在巫山、巫溪、奉节等区县;湖北主要在宜昌等地。目前,重庆三峡库区柑橘面积约350万亩,年产量近420万吨。湖北宜昌全市柑橘面积约200万亩,总产量约300万吨,与重庆三峡库区形成长江中上游柑橘产业“双极”。

长江流域适宜种植柑橘品种多,品种资源丰富,几乎涵盖温柑、脐橙、杂柑、血橙、柠檬等柑橘全部栽培类型。通过品种搭配及合理布局,实现了一年四季有鲜果供应,像奉节脐橙、秭归脐橙等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当前的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建有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亚洲最大橙汁加工基地、世界最大柑橘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和技术先进、设备完善、充足的采后处理生产线;部分大型国际农业集团在脐橙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效率及技术上不断推进,研发出低能耗皮渣处理技术,将柑橘皮渣转化为有机肥和饲料,形成“猪—沼—果”生态循环链,并延伸出橙皮丁、柑橘精油等衍生品,构建出了一个完整产业链。

新中国成立后,自章文才先生始,后在邓秀新院士的引领下,加上柑橘科技工作者们的齐心协力,不断创新,使长江流域柑橘产业得到质的飞跃,由建国前断续的产区改变成为长江柑橘带。20世纪70 年代前推广了锦橙、桃叶橙、温州蜜柑、垫江白柚等品种,柑橘种植效益不断提升,三峡一带出现了“吃柑橘饭、住柑橘房、读柑橘书”及“大儿子、二儿子,不如柑儿子”等民谚。


▲湖北宜昌秭归县的长江江畔,果农们正在田间采摘橙子,然后用无人机转运。摄影:郑家裕

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柑橘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是确定三峡库区为我国宽皮橘及鲜食甜橙与加工橙的优势地带二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利用三峡库区形成的特殊气候条件(低海拔冬无霜冻,春天回温快,但温度不高、有雾气,光线穿透率不高等特点),通过品种搭配及栽培技术集成,使其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柑橘鲜果能周年供应的产区。三是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源头。适用的柑橘栽培技术、设备及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如密改稀、大改小,运输轨道的应用、无人机的投入等,还有电商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利用三峡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行三产融合、打造文化节、农文旅结合等。四是品种不断创新。在这方面,邓秀新院士及团队有针对性引进的伦晚脐橙的推广,让三峡库区在清明节后有了美味的鲜果;选育的早红脐橙是橙与温柑的嵌合体,早熟、肉质细腻,其果实结构是三峡库区品种变迁与融合发展的缩影;宗橙的发现是引进创新的经典。新时代脐橙品种与培管技术的创新,为长江柑橘文化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个仅905户、2678人的三峡移民村,凭借品种及技术创新,实现四季有鲜果,凭种脐橙创下年产值破亿的奇迹。

重庆奉节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在推广当地出产的脐橙时,将杜甫诗歌巧妙地植入脐橙包装,消费者只需扫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聆听他的经典诗作。此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柑橘诗词擂台赛”,开展当地脐橙的文化营销。在长江橘区——如湖北宜都、重庆江津等地,纷纷推出了柑橘主题的特色旅游,游客可以沉浸式参与从柑橘生产管理、熟期采摘到加工及观果园美景等全过程:可以参与制作陈皮、橘醋、橙皮糖及奶昔等;也可以体验到柑橘果实的美味、果园的美丽、柑橘产品的美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柑橘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外国人品尝到中国柑橘的美味,也了解到中国柑橘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柑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他们通过短视频、文创产品等形式,赋予柑橘文化新的生命力。民间手工艺人们将柑橘的图案绣在手帕、枕套等物品上,雕刻在木材上。一些产品设计师则将柑橘元素融入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设计中,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ORANGE

1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

长江流域的柑橘文化正经历着

创造性转化

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而是活态传承的文明样本;

不再是文人案头的清供,

而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

不再是地域性的文化符号

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纽带。

这种持续的柑橘故事终将

在长江的涛声中

续写出新的篇章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美编:韦 祺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2025年 第8期 有删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三峡杂志 incentive-icons
中国三峡杂志
专注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871文章数 47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