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3年,一特工临终前送总理1张纸条,周总理看到14个字潸然泪下

0
分享至

1973年1月,协和医院一间特殊的病房里,一位名叫熊瑾玎的87岁老人已至弥留之际,生命的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病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同样身形消瘦、面带倦容的身影走了进来,他就是周恩来总理。



此刻的周恩来自己也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坚持要来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面。

熊瑾玎已经说不出话,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示意妻子朱端绶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纸条递给周恩来。

周恩来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14个字。



就是这短短的一行字,让一向以坚毅沉稳著称的周恩来,手指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长久克制的泪水,终于潸然而下。

一张什么样的纸条,能让身经百战、见惯生死的周总理如此失态?这位名叫熊瑾玎的特工,究竟是何身份?他和周恩来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革命需要一个“财神爷”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革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枪炮、需要医药、需要宣传,而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一个最实际的东西——钱。

早期的革命者多是满怀理想的书生,他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却常常在“柴米油盐”面前束手无策。



1918年,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在一次会议上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大家热血沸腾地讨论着如何救国救民,但一谈到具体行动,就卡在了“钱从哪来”这个问题上。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务实的声音响起:“要办事,就要有钱,想要有钱,就要搞实体。”

说这话的人,就是熊瑾玎。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敲醒了在场的所有理想主义者。



他们猛然意识到,革命不仅要有主义,更要有算盘。

熊瑾玎也因此被推举为学会的“管家”,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关乎组织生死存亡的角色。

熊瑾玎出于书香门第,却对经商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

在长沙,他开办粮行、钱庄、杂货铺,用赚来的真金白银,资助同志出国留学,维持着革命组织的运转。



有人讥讽他“满口革命,手上却是算盘”,熊瑾玎不予理会。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没有经济基础的组织,不过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他的这种特殊才能,很快进入了更高层领导人的视野。

1928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建立一个绝对安全的秘密机关。



这个任务,周恩来亲自点将,交给了熊瑾玎。

熊瑾玎领命前往上海,摇身一变成了“福兴商号”的老板。

他在法租界与闸北交界处租下一栋三层小楼,一楼是经营纱布日用的门面,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二楼是地下党员的落脚点;三楼,则是党中央政治局的秘密会议室。



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就在这个商号的楼上,运筹帷幄,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熊瑾玎将这里打理得天衣无缝。

账本上,每一笔钱的进出都清晰明了,完全符合一个正常商号的逻辑。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流水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党中央经费的秘密流转路径。



用生命守护的秘密

在上海的潜伏,是真正意义上的刀尖行走。

熊瑾玎不仅要扮演好一个商人,更要时刻提防无处不在的特务。

他曾多次被跟踪,有一次,他机警地走进一家洋布店,从后巷翻墙逃脱,在迷宫般的小巷里绕了三个街区,确认安全后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这种将商人的谨慎与特工的机警融为一体的本领,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1933年,熊瑾玎在一次为同志家属送药送钱的途中,不幸被捕。

敌人知道抓到了一条“大鱼”。

他们对熊瑾玎用尽了酷刑,从威逼利诱到拳脚相加,再到惨无人道的鞭打。



最后,他们将熊瑾玎塞进一个无法站直、无法躺平的狭窄铁笼里,企图用这种方式摧他的意志。

敌人想要的,不仅仅是让他屈服,更是要撬开他的嘴,拿到他脑子里那本关系到整个党中央安危的“活账本”。



面对非人的折磨,熊瑾玎的回应只有一句:“要杀就杀,少废话。”

无论敌人如何审讯,他都坚称自己只是一个“生意做得不好”的倒霉商人。

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身后的组织筑起了一道最坚固的屏障。

在那个铁囚笼里,熊瑾玎守护的不仅是党的机密,更是他对周恩来、对整个组织那份承诺与信任。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合作,经宋庆龄等人出面担保,熊瑾玎才得以获释。

当周恩来在医院见到骨瘦如柴、行走困难的熊瑾玎时,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哽咽的:“瑾玎同志,你受苦了。”

这句“受苦了”,饱含着战友间的疼惜,更是一位领导者对自己同志用生命捍卫信任的最高肯定。



熊瑾玎只是淡淡地回答:“我还有事要做。”

这份被验证过的信任,让周恩来更加倚重熊瑾玎。

出狱仅半年,熊瑾玎就接到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前往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的总经理。



在重庆,国民党对《新华日报》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锁,资金、纸张、印刷、发行,处处刁难。

尤其在皖南事变后,报社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

所有人都觉得《新华日报》撑不下去了。

但熊瑾玎再次展现了他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商业经验,联合党外朋友,筹建造纸厂解决原料问题,开办酒精厂和炼油厂赚取经费,建立起自己的分销网络。

硬是在敌人的天罗地网中,为《新华日报》杀出了一条血路。

报纸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越办越好,成了插在敌人心脏地带一面永不褪色的红色旗帜。



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掌管着巨额经费的“财神爷”,个人生活却清贫到了极致。

他的女儿因病需要10块大洋救治,他却因为这笔钱是公款而不能动用,最终导致女儿不幸夭折。

他将公与私划分得如此决绝,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自律,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

时间流转,新中国成立,两位老友都已步入晚年。



1966年,在那个特殊的动荡时期,周恩来亲自为熊瑾玎夫妇写下证明:“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夫妇担任组织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最可信赖”这四个字,是周恩来对熊瑾玎一生功绩的最高评价。

1973年那个寒冷的冬夜,当周恩来展开那张薄薄的纸条,看到的14个字是:



“叹我已辞欢乐地,祝君常保斗争身。”

“叹我已辞欢乐地”,这并非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位老兵对自己即将告别奋斗一生的战场的释然与感慨。

在他看来,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岁月,才是真正的“欢乐地”。



“祝君常保斗争身”,这才是整张纸条的核心。

这是熊瑾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仍在前线奋战的老战友最深切的嘱托与期盼。

他知道周恩来也身患重病,却依然日理万机,为国操劳。

他希望周恩来能保重身体,继续战斗下去。

这不仅是对周恩来个人的祝福,更是将自己未竟的革命理想,郑重地托付给了自己最信赖的人。



周恩来的眼泪,是为这位相伴半个世纪的战友的离去而流,更是为这14个字背后所承载的,那种无需言语、生死相托的信任与情谊而流。

参考资料:
熊瑾玎:《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2017年03月08日08:06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们假扮夫妻身份经营商号,最终喜结连理
2021-12-29 06:39·文汇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博览历史 incentive-icons
博览历史
了解世界历史,学之鉴之。
8475文章数 534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