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福建:法治绘就从山顶到海洋美丽画卷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组织推动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福州西湖和内河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在厦门提出“依法治湖”,在宁德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福州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等重要理念,前瞻性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开创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
多年来,福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深化生态省建设,全力以赴在山水之间书写“两山”理念的实践答卷,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今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
福建政法单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司法利剑守护青山、以法治清流滋润绿水、以公正之盾捍卫蓝海,持续深化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司法实践,让“派江吻海”的壮美画卷永续铺展,让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海更碧,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筑牢生态根基。
![]()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南平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全貌 林振超/摄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福建考察看望父老乡亲时动情地说。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时间里,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思想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开展了许多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实践。
在保护森林等生态资源方面,时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在军营村调研时,叮嘱村民“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要多植树造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撰文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努力“画好山水画”。
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恰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赋诗:“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一任接着一任干。福建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势,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建设美丽福建持续深化,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
![]()
↑龙岩市武平县中堡梧地村梯田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军营村蝶变背后的法治力量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有多偏有多远?
秋高气爽的时节,从厦门本岛出发,穿过繁华拥挤、高楼林立的城市,一路向泉州、漳州与厦门交界的同安进发。窗外车水马龙的喧闹飞快向后退去,迎面而来的是山间的鸟叫虫鸣。两个小时后,在一路起伏蜿蜒的盘山公路尽头,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军营村终于进入视野。
彼时,厦门经济特区日新月异,但军营村依旧贫困落后,700多名农民只能靠开山种茶种果来维持生计。
1986年4月,时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来到军营村调研。他看到山上种的茶、坡上有柿子,很高兴。但是,当看到其他山头光秃秃的时候,他神情起了变化。他站在柿子树下说:“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军营村村民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叮嘱,不仅多种茶、多种果,还年年不忘造林绿化。如今的军营村已经是全国响当当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
“这里每个茶园的最顶上都是树,这就是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在军营村担任生态警长的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莲花派出所民警林歆,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巡山,指着远处高山茶园说道。
生态文明的军营村还是全国闻名的乡村治理示范村,依法治村护林成为这里的日常。厦门公安在军营村建立了高山生态警务工作站,生态警长每天巡山清理捕兽夹,查看茶园附近是否有野猪,是否有山火隐患等。通过巡逻、矛盾纠纷化解、联勤联动等,全力护航高山茶、农副产品等产业经济发展。厦门市公安机关在打击涉生态违法犯罪的同时,还强化与行政、检察院、法院、企业、高校、社区等部门联动,不断完善生态警务治理体系建设。
军营村的巨变,是厦门以司法力量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一个缩影。厦门市公安局在山区林地等区域试点建成生态警务工作站16个,在同安公安分局试点“3+5+X”“生态警长+”警务模式,引导组织村(居)干部、网格员等群防力量参与生态警务工作。此外,厦门公安等多部门签署《关于设立厦门市生态司法协同保护平台的协议》,构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资源共享共用为特色的海陆一体化生态保护联合工作平台。
厦门法院、检察院常态化开展保护自然资源行动,依法惩治非法占用农用地、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如,厦门检察院依托“检察长+林长”工作机制,聚焦耕地、林地资源保护,在小光山建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持续推动青山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督促恢复治理矿山面积1000余亩,修复被毁坏的公益林面积34.68公顷。适用“碳汇”机制办理案件39件,引导行为人自愿认购农业碳汇近2万吨。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但带来的好处确是实实在在的。”今年 1月26日,军营村村民林大嫂一早来到村委会,参加村里举行的农业碳汇分红仪式,她第一次拿到“生态价值红包”,既高兴又新奇。此次,军营村向村民发放生态价值红包34万元,其中司法碳汇24.7万余元。
这份“碳汇红利”的由来要追溯到2022年。当时,同安区法院、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告人真诚悔过,愿意认罪认罚赔偿生态损失,但采取什么方式修复生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全省首家跨区域集中管辖涉生态案件的法院,同安区法院建立起“生态司法+碳汇交易”机制。同安区检察院瞄准碳汇价值,探索出多元化生态修复机制。同年8月30日,同安区法院、检察院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创新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碳汇交易系统,引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自愿认购“蓝碳”“绿碳”等生态价值产品。
“司法碳汇不仅调动了村民植树造林、培育茶园、果园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军营村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在法治护航下,30多年来,已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28项生态领域荣誉。
![]()
↑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福建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局、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开展常态化巡山。 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供图
从“三库”理念到“做好山水田文章”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离开厦门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其间,有关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工作,他讲道,“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这些重要论述都收录在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中。
彼时,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周宁县后洋村造林大户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带着三次调研的成果,他创造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多年来,周宁县牢记嘱托,在福建、宁德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坚决扛牢生态环保之责,走好逐绿奋进之路,实现了全县高达72.96%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常年居全省前列,“绿盈乡村”覆盖率突破90%,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等生态领域“国字号”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宁德政法机关积极参与环境资源治理保护,用心用情用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宁德市两级法院深化“司法+林长制”,助力种好“摇钱树”。在强化系统保护和恢复性司法理念方面,宁德市两级法院建立起直接修复、代偿修复、异地修复等立体化修复模式。柘荣县法院推行“生态恢复性司法+专业化审判”机制,福鼎市法院创新推进“加减同治”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福安市法院实行“碳汇+劳务代偿+补植复绿”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受损生态功能性损失补偿和生态有效修复。宁德市两级法院还在福建省率先建立并落实“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推动解决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难题。屏南县法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协作机制,推动县内1406棵古树名木投保,保障资源传承与安全。
与宁德毗邻的三明市,同样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
20多年来,三明市牢记嘱托,让常口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林中村”,引领全市赓续书写“绿色三明”大文章,实现了全市近80%的森林覆盖率。
“以前有人在梯田旁非法采石,既影响了美观,也妨碍了农耕。现在经过治理,梯田恢复了自身风貌,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我们这儿欣赏美景。”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东边村村民笑着说出了家门口梯田的变化。
位于联合镇的“联合梯田”,是我国南方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千年的农耕记忆,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站在山顶远眺,在逶迤青山环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大地的五线谱。在旭日晨光的辉映下,田垄泛着金边,水面波光流转,一幅绚烂夺目的大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2024年8月,尤溪县检察院在东边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中,发现一个土坑周边的稻田里、田埂上堆满了石料。详细了解情况后,检察官形成了“保护‘联合梯田’,守护农业文化”的专项监督方案,并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在相关单位的积极整改下,梯田很快恢复了自然风貌。
近年来,三明市检察机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开展畜禽、牛蛙养殖污染、尾矿库治理和耕地资源保护等专项监督,发出400余件检察建议,已督促修复被毁耕地、林地1700余亩,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建筑垃圾等3.6万余吨。
与此同时,三明市公安机关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警务实践,建立“市、县、所、社区(村)”四级“生态警长工作制度”,推动生态保护和基层治理工作、生态警务和社区警务融合发展,合力构筑大生态安全屏障。三明市中院指导将乐县法院设立“两山巡回法庭”,在全省率先推出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人”制度;指导泰宁法院创新适用复绿补种先予执行制度,在全省首创“生态修复监督人制度”。
2002年,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改。多年来,福建持续深化林改,加快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省森林“水库”更加稳定,森林“钱库”更加丰足,森林“粮库”更加殷实,森林“碳库”更加壮大。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龙岩市武平县,县法院从审判执行出发,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形成“扇形调解网”“斗样化解层”“点状消解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创建“无讼林区”,全县116个行政村实现涉林民商事纠纷“零诉讼”,挂牌确认“无讼林区”村10个,司法助力武平绿了水、活了林、富了民。
司法协同守护福建“生态美”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林业资源。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3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08%。
作为全国唯一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国家公园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时指出:“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涉及福建省、江西省2省,南平市、上饶市2市,武夷山市等5县(区、市)12乡(镇),其中福建省域内面积1001.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2%。南平市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实际,加强司法协同治理和保护。2023年6月,由南平市委政法委、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牵头,武夷山国家公园覆盖的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泽县及南平建阳区4个县(区、市),南平市法、检、公安等15家市直单位作为成员,成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整合盘活现有各类资源,设置综治中心联盟工作站9个、工作室29个,打造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的大框架下,建立“教育普法联宣、矛盾纠纷联调、网格治理联防、视频监控联巡、执法司法联动、平安建设联创、生态保护联治”七联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平安景区、平安林区、平安边界等建设。
福建高院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司法保护为原点,牵头建立省内市域协同、闽赣省际协同、全国多省协同的“三协同”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涉及10家高院、20余家中院、40余家基层法院。
今年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们进一步用法治的方式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全面推进清新福建、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武夷山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2022年,福建高院联合省林业局首创了林业碳汇司法赔偿机制。在2024年将赔偿项目从碳汇向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等方面拓展,进一步升级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司法赔偿机制,通过全省统一的核算方法,对受损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快速量化和全面赔偿。福建省检察院联合省林业局制定办理生态环境刑事犯罪和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开展生态修复的工作意见,截至目前,共适用碳汇机制办案553件,认购碳汇金额947.5万元,数量24.5万吨。
同时,为破解涉林违法建设处置执行难问题,福建高院与省林长办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在全省推广涉林非诉行政案件“裁执分离”机制,对审查准予执行的涉林违建处置非诉执行案件,裁定由违建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组织实施,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配合实施。为了确保修复责任落实到位,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引入生态修复,构建起“破坏-惩罚-修复-监督”生态修复闭环。
值得一提的还有,福建省检察院创建“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三位一体”生态检察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检察公益诉讼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矿山“青山挂白”恢复治理等专项监督活动。其中,针对“青山挂白”问题,全省检察机关共开展“补植复绿”5265.1亩,推动认购林业碳汇6.2万吨。龙岩市检察院用好紫金山矿区生态修复基地,推进司法固碳基地建设,规范司法固碳资金管理使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龙岩某矿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秉持“给我一座矿山,还您一座公园”的理念,积极推动生态复绿工程,真正做到了边开采、边治理,绿化覆盖率在可绿化面积中达到了100%,让矿山与人和谐共生。
在法治护航下,福建生态文明指数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高达65.12%,连续46年保持全国第一,“清新福建”金字招牌愈擦愈亮。
(原题:“福建:法治绘就从山顶到海洋美丽画卷”系列报道之一 | 依法守护八闽青山绿水无价之宝)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40期
责编:黄慧儿
审核:方琮 高奇
■陈文清主持召开中央政法委员会全体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
■全国表彰!福建政法系统1个集体、2名个人上榜
■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