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5日
2025“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报道记者团
走进四川
实地观摩、采访报道
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
活动期间
不少网络大V纷纷通过社交平台
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接下来
跟随@康斯坦丁一起走进
雅安石棉

石棉见闻:当“应急准备”成为一种可触摸的安全感
行走在雅安市石棉县回隆镇的应急物资仓库与福龙村的避险安置点,我触摸到的不是冰冷的物资堆砌,而是一套刻录着智慧、责任与温度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这里,灾害的阴影笼罩着地质脆弱的山川(地处三大断裂带交汇区,多震、多灾),但回应它的,是编织得越来越细密的安全网。
分散的储备
精准的速度
回隆镇的应急物资储备颠覆了我的想象:没有单一仓库,而是因地制宜布局 2个镇级片区库+6个村级库,像嵌入社区的“安全种子”。棉被1668件、御寒衣1672件精准覆盖20%常住人口需求。更触动我的是社会化创新——与便利店签订食品代储协议(代储方便面1200件),向企业预置大型机械(挖掘机3台、装载机21台)。物资分类清晰、管理严格,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
这不仅是石棉的智慧,也是国家应急物资体系下沉的缩影:中央储备显著扩容,全国储备库基本全覆盖,尤其“县管、乡储、村用”模式让地震危险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我进一步体会到,应急管理部救灾司这套体系的强大在于其全链条闭环管理——从体制机制完善到信息化调拨分配,都强化了效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物资联动调拨机制的建立和快速通行渠道的保障,大幅缩短受灾群众的救助时间。同时,通过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被精准响应,让“储备”真正成为生命的后盾。
以分钟计的生命时速
速度的极致追求震撼了我:一支150人的镇村应急队伍,通过反复演练将集结时间压缩至 镇级2分钟、村级15分钟。在福龙村应急小站(全国188个实践点之一),我体验了他们的“生命通信网”——镇级自建31台对讲机网络,叠加上级配发的卫星电话、370M电台、北斗终端,极端条件下可实现全镇“最多一次中转”通信。每一秒畅通都关乎生死。这份速度背后是国家预警能力的支撑:从加密监测站点到铁塔大数据应用,从优化预警“窗口期”到施工工地“叫应到人”的九项硬措施,真正实现“上游吹哨、下游快撤”。我感受到,这不仅是预警技术的提升,更得益于预警响应联动的强化:各地转移避险因此更快、范围更精准、组织更严密。面对施工工地等高危区域,“到点到人”的“叫应”机制,犹如为每一秒生命安装了双重保险。
从避难所到安心港湾
福龙村安置点彻底改变了我对“临时避险”的认知。1350平米的改造空间参照星级标准管理:502个统一编号床位、1300平米彩钢棚、常备发电机和医疗包,水电照明全面保障。但更打动我的是人文细节——4间储备室物资齐整,50余套安全标识清晰醒目,2000余册书籍和文体设施缓解焦虑,特殊人群安置房彰显关怀。村民马光芬说,这里能感受“贴心服务”。
铁律与温度共存的守护
高效运转依托严格的“星级管理”:四级责任体系(临时党支部+自管委+镇村组+室长),10项制度上墙规范流程。“1+1”(镇村干部+民兵)巡查严防私自回流,转移时“一对一”帮扶,返回时严守“天不亮、雨不停、未核查”禁令。而“1+1+N”职能拓展让安置点成为宣传、培训、服务综合平台,折射基层治理韧性。
石棉启示
安全是全民之盾
石棉构建了“中心库+片区库+乡镇点+68个村级前置点”四层体系,保障1.7万人紧急避险;细化“1121”保障标准(粮菜肉油)和44家商超代储网,前置71台卫星电话、73台应急电台。乡镇实战经验更说明:安全依赖分散储备、快速响应、人技联防(26名信息员+12处地灾点监控)。
通过这几天跟随应急管理部来到川渝地区的探访,老康个人认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用标准化体系解决“跨部门协同”痛点,用装备下沉和技能认证突破基层能力瓶颈,用开放教育弥合公众风险认知鸿沟。真正的安全,永远是建基于制度效能、科技硬实力与全民安全素养的三维共振之中。
来源:微博@康斯坦丁 四川应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