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王家卫导演身陷“录音门”风波,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舆论海啸。据当事人“古二”控诉,其在未签署合约、未获稿酬的情况下,为王家卫的《繁花》写了三年剧本,最终却未获署名。自2023年起,古二多次公开控诉,却始终石沉大海。直至2025年8月底至9月初,他以“自爆”形式公布了数段关键录音,才终于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将行业潜规则推至台前。可以说,事件的起因正是代笔潜规则产生的纠纷。
然而,潜规则构筑的剥削高墙并非坚不可摧。我们可以从《著作权法》中至少为代笔者们构建三条行之有效的的维权路径,捍卫其合法权益:
Part.1 基于劳动关系的职务作品代笔
若代笔者与出品方或其关联方存在劳动关系,且创作属于本职工作范畴,则该作品应被认定为“职务作品”。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本人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这意味着,在此情形下,代笔者依法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仅在其行使权利时受到单位的合理限制。
Part.2 基于委托关系的委托作品代笔
若代笔者是基于委托关系(无论口头或书面)进行创作,则著作权的归属首先遵从双方约定。若未作约定,著作权依法归属于作者——即代笔者本人。即便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属于委托方,根据法律规定,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依然不可转让地仍归于代笔者。
Part.3 关系不明的代笔创作
若双方关系模糊,既非明确劳动关系,也非典型委托关系,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此类代笔行为认定为 “版权许可” 或 “委托创作” 。若被认定为前者,代笔者保留全部著作权,被代笔方则应支付相应的许可费用;若被认定为后者,属于约定不明的委托,著作权同样应归属于实际创作者。
Part.4 存证关键
事实上,此类维权的核心难点,往往不在于 “署名权”——因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署名权作为一项人身权利,都天然地、法定地归属于创作者。甚至业内“不签约、不说破”的潜规则,有时反而会成为剥削者的枷锁:他们不仅无法合法获得署名权,连复制、发行、改编等财产性权利也可能因其行为不规范而落空。
维权真正的关键在于作者身份的认定,在于代笔者如何证明自己是作者。
《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司法解释规定”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具体到本案的情境,古二和秦雯谁能拿出底稿谁就是作者,谁的底稿完成时间更早谁就是作者。如果古二把底稿用微信、邮箱等媒介发给过秦雯,留下发送记录就可以证明古二是作者。如果没有,保存好电脑里的原始文件,更保险的做法是每完成一部分工作立即上传到第三方储存,网盘、邮箱甚至是文件传输助手。
上述存证工作一旦完成,作者的身份就已经通过证据完全锁定,古二们距离拿回本属于自己的荣誉,只差一场摧枯拉朽的诉讼。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樊云滨 江苏国颂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