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当众烧毁婚书,妻子悄悄收起一点纸灰,他晚年得知后愣住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25年,林语堂拿到婚书后当众烧毁,新婚妻子廖翠凤惊愕不已,只悄悄收起一点纸灰放入首饰盒,林语堂晚年得知后,感慨说“这才是婚姻”
创作声明:本文为基于历史人物轶事的虚构创作,故事人物、情节及价值观仅为艺术表现需要。文中涉及的婚恋观念及人物选择具有其特定时代背景的局限性,不代表作者立场,请读者理性看待。

“你……你这是做什么!”

一声尖锐的质问划破了满堂喜气,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手持燃着火苗的纸张的男人身上。

“妈,您别急。”

新娘轻声安抚着身边怒不可遏的母亲,她的声音微微颤抖,但一双清亮的眼睛却一瞬不瞬地望着自己的新婚丈夫,眼神里充满了惊愕、不解,还有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问的担忧。

男人迎着所有或惊或怒的目光,脸上却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理想主义的微笑,他扬声说道:“婚书只不过是离婚时才用得着的东西,我们的爱情,不需要它来证明!”



01

一九二五年的厦门,鼓浪屿的风带着海洋的微咸和三角梅的芬芳,穿过万国建筑的骑楼,吹拂着每一个人的脸庞。

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这一天,鼓浪屿首富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出嫁,嫁的是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牧师之子,林语堂博士。

婚礼办得极为体面,中式的红绸与西式的白纱交相辉映,宾客满堂,笑语喧哗。

廖母坐在主位上,一身锦绣旗袍,神情却不怎么好看。

她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女婿。

在她看来,林语堂不过是一个会写几个洋字、却穷得叮当响的白面书生,除了一个哈佛博士的虚名,一无所有。

若不是女儿铁了心非他不嫁,这门亲事,她是如何也不会点头的。

廖翠凤穿着洁白的西式婚纱,脸上带着新嫁娘的羞涩与喜悦,不时悄悄地看一眼身边穿着挺括西装的林语堂。

她知道母亲不满意,也知道旁人都在议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

她只是觉得,这个男人,是懂她的。

他不像那些富家子弟,只知谈论生意和应酬,他会跟她聊莎士比亚的戏剧,会为她讲解波士顿美术馆的油画,他的眼睛里,装着一个她从未见过的、广阔而有趣的世界。

仪式进行得很顺利,直到司仪将一纸烫金的婚书,郑重地交到新人手中。

“新人交换信物,此后夫妻一体,永结同心!”司仪高声唱和。

宾客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林语堂接过那象征着契约与承诺的婚书,脸上却露出一个奇异的笑容。

他没有立刻将婚书递给廖翠凤,而是转身,面向所有的宾客。

“各位亲友,”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清晰,“今日是我与翠凤大喜的日子,感谢各位的到来与祝福。”

掌声再次响起,大家都以为他要发表一番感谢词。

他话锋一转,高高举起手中的婚书。

“但我认为,真正的爱情,不需要这一纸文书来证明。”

“婚姻的根基,是两颗心毫无保留的交付,是灵魂深处的彼此契合,而不是这份随时可以撕毁的契约!”

满堂的喧哗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被他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镇住了。

廖翠凤也愣住了,她不明白丈夫想做什么。

廖母的脸色,已经从不好看,变成了铁青。

她身边的几个亲戚开始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林语堂对周遭的一切恍若未闻,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

“我们的爱情,要建立在纯粹的信任之上!”

“所以,这张婚书,对我们而言,是多余的!”

他顿了顿,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火柴。

“嘶啦”一声轻响。

一小撮橘红色的火苗,在他指尖跳跃。

“你……你这是做什么!”廖母再也忍不住,猛地站起身,尖声质问。

“语堂!”廖翠凤也急了,下意识地想去抢他手中的婚书。

一切都太晚了。

林语堂将火苗凑近了婚书的一角。

那描着龙凤呈祥图案的红色硬纸,迅速地卷曲,变黑。

火光映在他的脸上,他神情激昂,仿佛正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婚书只不过是离婚时才用得着的东西,我们的爱情,不需要它来证明!”

他大声宣告,像是对着全世界。

一瞬间,整个礼堂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

新郎官,在自己的婚礼上,当着所有宾客的面,烧掉了婚书。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荒唐事!

廖翠凤僵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那份婚书,在她眼前,化为一片片黑色的蝴蝶,纷扬飘落,最后落在一地喜庆的红毯上,变成一滩刺目的灰烬。

她的心,也跟着那捧灰,猛地一沉。

周围的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

“疯了,真是疯了!”

“廖家这女儿,是嫁了个什么人啊……”

“这简直是不把廖家放在眼里,太羞辱人了!”

她听不清,也看不清,只觉得天旋地转。

唯有丈夫那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和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

02

婚礼最终在一种极为尴尬和诡异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宾客们散去时,脸上的表情都颇为玩味,仿佛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荒诞剧。

林语堂却对此毫不在意,他像个打赢了一场战役的将军,神采飞扬,拉着廖翠凤的手,不断地诉说着他对“新式婚姻”的种种构想。

廖翠凤只是勉强地笑着,心中乱成一团麻。

闹洞房的环节,也被廖家以“新人劳累”为由取消了。

新房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红烛高烧,帐幔低垂。

林语堂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兴奋地踱着步。

“翠凤,你看见了吗?那些人的表情!他们不懂,他们都被那些腐朽的旧观念束缚住了!但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婚姻,将是全中国,不,全世界最新式、最自由的典范!”

廖翠凤坐在床边,低着头,没有说话。

就在这时,房门被猛地推开,廖母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翠凤,你出来!我有话跟你说!”她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发抖。

“妈……”廖翠凤怯生生地站起来。

林语堂皱了皱眉,上前一步,挡在妻子面前。

“岳母大人,您有何指教?”他的语气里,还带着一丝挑战权威后的自得。

“我没话跟你说!”廖母根本不看他,一双厉目死死盯着自己的女儿,“你,跟我出来!”

廖翠凤看了看丈夫,又看了看母亲,左右为难。

最终,她还是跟着母亲走了出去。

一关上房门,廖母压抑了一整天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你看看!你看看你嫁的是个什么人!”

“他就是个疯子!”

“他当着全厦门有头有脸的人的面,烧了婚书,打了我们廖家的脸!”

“你让我的脸往哪儿搁?”

“让廖家的脸往哪儿搁?”

廖母指着女儿的鼻子,痛心疾首。

“我早就跟你说过,这个林语堂,油嘴滑舌,轻浮不可靠!”

“你就是不听!”

“现在好了,连个凭证都没有,他哪天不要你了,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母亲的话,像一把把刀子,句句扎在廖翠凤心上。

“妈,语堂他……他不是那个意思。”她流着泪,却依旧替丈夫辩解,“他只是……思想比较新派,他觉得爱情最重要。”

“爱情?”

“爱情能当饭吃吗?”廖母冷笑一声。

“今天他能烧婚书,明天他就能把你这个人给烧了!”

“我告诉你,这日子,有你哭的时候!”

说完,廖母恨铁不成钢地拂袖而去。

廖翠凤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走廊里,泪水无声地滑落。

晚风吹来,带着一丝凉意。

她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直到感觉双腿都有些麻木。

她回到新房,林语堂已经因为白日里的兴奋和酒意,酣然入睡。

廖翠凤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他。

这个男人,是她自己选的。

她轻轻地起身,披上一件外衣,走出了新房。

夜深了,廖家大宅一片寂静。

她回到了白天举行仪式的礼堂。

03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像林语堂设想的那样,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他们移居上海,租住在一间小小的石库门房子里。

浪漫的理想,迅速被柴米油盐的现实,冲刷得七零八落。

林语堂是文人,更是个理想主义的发明家。

他醉心于写作,翻译,常常为了一个词的精准用法,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几天几夜。

稿费的收入,极不稳定,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有一笔进账。

可他对花钱,却有着一种惊人的“魄力”。

他可以为了买一套昂贵的西文原版精装书,花掉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

他还会痴迷于发明创造,今天想造一台中文打字机,明天又想设计一种新的索引系统。



这些发明,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又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家里的经济,很快就陷入了窘境。

廖翠凤作为富商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从未为钱发过愁。

但嫁给林语堂后,她迅速地学会了精打细算。

她辞退了佣人,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买菜要货比三家,能省一分是一分。

她将自己的首饰,一件一件地送进了当铺,换来钱,给丈夫买纸买墨,给孩子买奶粉。

林语堂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在意。

他觉得,真正的精神贵族,是不应该被这些世俗的琐事所困扰的。

廖母的来信,成了廖翠凤最大的压力来源。

信中从不直接责备,却总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她“苦日子”的同情与惋惜。

“听闻上海的物价又涨了,家里的钱还够用吗?”

“你妹妹最近又添了一对金镯子,我想着,你出嫁时,妈给你的那些首饰,可要收好了,别弄丢了。”

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在廖翠凤的心上。

她觉得自己愧对父母,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真的错了。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激烈争吵,在一个潮湿的黄梅天爆发了。

那天,林语堂又花了一大笔钱,托人从国外买回来一个他构思已久的“自动上弦”钟摆。

而家里的米缸,已经快要见底了。

孩子的鞋子也破了,露出了脚趾头。

“语堂,我们……我们能不能先顾着眼下?”廖翠凤终于忍不住了,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下个月的房租还没着落,孩子的鞋也该换了。”

林语堂正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他的新宝贝,听到这话,不悦地皱起了眉头。

“翠凤,你怎么也变得这么俗气了?满脑子都是钱钱钱!”

“我俗气?”廖翠凤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我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没有钱,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孩子连一双好鞋都穿不上!”

“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富足更重要!”

“这些东西,你不懂!”林语堂提高了声音。

“我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发明,一旦成功,将改变整个世界!”

“你为什么就不能支持我一下?”

“伟大?”

“伟大能让我们的孩子吃饱穿暖吗?”廖翠凤也激动了起来,积压已久的委屈和辛酸,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她指着那个昂贵的钟摆,哭着喊道:“你为了这个破铜烂铁,花光了我们所有的钱!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

“你……你简直不可理喻!”林语堂被她的话激怒了。

“我以为你和别的女人不一样,我以为你懂我!”

“没想到,你也被你母亲的那些市侩思想腐蚀了!”

“我当初真是瞎了眼,竟然会觉得,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超脱于物质之上的家庭!”

他口不择言地说着。

廖翠凤的心,被他最后一句话,狠狠地刺痛了。

超脱于物质之上的家庭……

她想起了婚礼上,他烧掉婚书时,那意气风发的样子。

原来,他所谓的浪漫,就是让她和孩子,跟着他一起挨饿受冻。

她什么都没再说,只是捂着脸,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从那以后,争吵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每一次争吵,都像一把钝刀子,在他们本就不甚坚固的感情上,来回地切割。



廖翠凤变得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坚韧。

她不再指望丈夫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开始自己想办法贴补家用。

她学着做一些精巧的女红,托人拿出去卖。

她甚至背着林语堂,悄悄给一些富家太太做家教,教她们英文和钢琴。

而林语堂,则愈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妻子的辛劳和家中的困窘,选择视而不见。

他觉得,是现实的琐碎,磨灭了他们的爱情。

04

时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上海的风云变幻,似乎并没有在这间小小的书房里留下太多痕迹。

林语堂也从一个激进的青年,步入了沉稳的中年。

凭借着《吾国与吾民》等一系列著作,他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了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大学者。

稿费和版税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搬进了宽敞的洋房,家里雇了佣人,孩子也长大成人。

物质上,他们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廖翠凤终于可以不用再为柴米油盐发愁,她重新过上了富家太太的生活。

她每日的生活,就是打理家务,招待客人,参加各种茶会和牌局。

林语堂的生活,却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快乐。

相反,一种更深的、更难以名状的空虚,开始啃噬他的内心。

他发现,他和廖翠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越来越少。

他渴望的,依旧是那种灵魂深处的共鸣,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

而这些,廖翠凤给不了他。

就在这时,一个叫萧虹的年轻女作家,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萧虹是他的忠实读者,也是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

她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林语堂作品的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犀利,让林语堂都大为赞赏。

他主动写信给萧虹,两人从此开始了书信往来。

在信中,他们无话不谈。

从老庄哲学,到西方艺术,从文字的奥秘,到人生的况味。

林语堂惊喜地发现,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比身边任何人都更懂他。

她能准确地捕捉到他文章里最精妙的意趣,能理解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深刻理解的快乐。

他们很快就见面了。

萧虹比他想象的还要年轻,还要聪慧。

她看他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毫不掩饰的、近乎痴迷的崇拜光芒。

这种光芒,林语堂已经很久没有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过了。

他开始频繁地与萧虹会面,有时是在书店,有时是在咖啡馆。

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总有说不完的话。

他觉得自己仿佛重新年轻了。

在萧虹的身上,他看到了年轻时自己所追求的、那种理想化的爱情的模样。

一个声音在他心里不断地叫嚣:这才是灵魂伴侣!

他开始在家庭责任和“灵魂知己”之间,剧烈地摇摆。

他既贪恋与萧虹在一起时的精神愉悦,又无法割舍与廖翠凤几十年的夫妻情分。

他陷入了中年男人最常见的困境与迷茫。

萧虹的新书即将出版,林语堂想送她一份特别的贺礼,以表达自己的欣赏与祝贺。

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送她一支他从德国带回来的、价值不菲的派克金笔。

礼物选好了,却缺一个足够雅致的包装盒。

他找遍了整个书房,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鬼使神差地,想到了妻子那个从未离身的红木首饰盒。

他记得那个盒子的大小和质感,似乎刚好能配得上这支金笔。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挥之不去。

他有些犹豫,毕竟那是妻子的私人物品。

但转念一想,不过是借用一下盒子,回头再放回去就是了。

于是,趁着妻子午睡的间隙,他悄悄地溜进了她的房间。

他找到了那串挂在梳妆台上的钥匙,屏住呼吸,打开了那个尘封着一个女人半生心事的盒子。

盒子的上层,是一些珍珠项链和翡翠手镯,都是这些年他送给她的。

他小心翼翼地开这些珠光宝气的饰物,想要看看下层有没有合适的空间。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个用已经泛黄的真丝手帕包裹着的小包。

它被放在盒子的最底层,最隐秘的角落。

他有些好奇,这是什么东西?

是妻子年轻时收到的情书?

还是她私藏的体己钱?

一种莫名的、夹杂着窥私欲和嫉妒的情绪,驱使着他伸出了手。

他将那个小包拿了出来,很轻,几乎没有分量。

他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解开了那根打着结的丝线。

手帕被缓缓打开。

一捧黑灰色的、无比细腻的粉末,从手帕里滑落出来,散在他的掌心。

那细微的、带着一丝陈旧气息的纸张燃烧后的质感,像一道闪电,猛地击中了他,让他瞬间僵在原地——那是三十年前,他亲手烧掉的婚书的纸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