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家族:三代人共同谱写共和国的红色史诗!

0
分享至

2025年2月16日,99岁的邹家华在北京逝世。这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为家族红色传承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从祖父邹舒宇的“书礼传家”,到父亲邹韬奋的“以笔为枪”,再到邹家华兄妹三人在工业、科技、文化领域的奉献,这个家族百年来的选择,映照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投身民族复兴的缩影。



家里往上翻,能翻到晚清,延平知府做过,名字叫邹舒宇,做事清清爽爽,告老后把话挑明,家里就靠书靠礼过日子,这句祖训挂在梁上挂了很多年,孩子们长在下面,抬头就能看见,邹韬奋从小被这个场景围着,性子里就有个尺度在那儿。



念书也有意思,白天私塾念经义,转头跑去福州工业学校摸机器,旧的新的都碰过,脑子里慢慢就有个路数,文化要能顶事,1926年把《生活》周刊接过来,家里摇篮也多了一个,长子邹家华那年落地,他把办公室的节奏往家里挪,每天先陪孩子打一会儿闹,再钻进稿子堆里,家里小人儿拆闹钟拆玩具,螺丝滚得到处都是,他看着不拦,嘴里一句顺着走,别卡住孩子的手。



战争一到,家里的路就弯了,七君子案之后人被关着,妻子沈粹缜把读者写来的信,一封一封缝进衣襟夹层,探监时靠得很近才能递进去,1944年病势压下来,手发抖还写了仨字,不要怕,遗嘱里留了话,让子女把力气用在革命事业上,这段话像钉子钉在墙上,三兄妹抬头就能看到,邹家华去新四军,邹竞蒙走延安,小妹邹嘉骊把路拐向文化整理。



家华身上有那个年头的印子,1948年去了苏联学机械制造,回来不挑位子,从沈阳第二机床厂工艺师干起,特殊时期被下放,手里的图纸没丢,琢磨起刀具起工艺还是照旧,1973年回到台前,军品民用能不能打通开始往前推,后来当了副总理,三峡工程论证一件件看,京九铁路一段段量,做事的样子不藏着,跑现场蹲甲板,图纸放膝盖上,回家吃饭还是那只旧菜盆,边上掉了口子也照用。

弟弟邹竞蒙的路更硬一些,湘桂战事打起来,和父亲的最后一面没赶上,辗转路上被周恩来安排去了延安,从美军观察组里的气象员做起,天上云怎么走心里要有数,后来做到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的主席,第一次轮到中国人坐那把椅子,1999年春节前后,和抢劫者扭打时身亡,手里还攥着装着气象资料的包,这个细节后来一直被人提。



小妹邹嘉骊走得稳,她听过父亲说文字清苦,她还是把书案摆好,把家里材料一份份理清,《韬奋全集》主编下来,《别样的家书》贴着时间线出了,85岁又把《邹韬奋年谱长编》收尾,她对身边人讲,这本做完就收笔了,这句话落地,很平静,也很明确。

这一家往下看,像把中国走向现代的轨迹画了一遍,祖父邹舒宇是传统士大夫的样子,清清正正站在那,上一代邹国珍在盐务局做候补,琢磨的是实业能不能托得住国家,再往下邹韬奋拿媒体点灯,讲道理给人听,再后来邹家华扛工业这杆子,一家四代把“士人、实业、文化、建设”串起来走通了,等到“嘉”字辈,三个人的名字都带马旁,父亲的心思写在名字里,希望孩子们跑得开阔像千里马。

他们传下来的不是职业的衣服,而是心里的筋骨,邹韬奋临终前说过,孩子学机械的,学医学的,写文章的,各自把路找准,新中国建设里都用得上,家华后来还盯着环保立法这块,看得细,嘉骊把韬奋基金会运转起来,做推广阅读的事,读书这件事进了更多人的生活,这些选择往外延伸,不只盯着政治范畴,更多是对文明往前走的一种持续关注。

等到邹竞蒙的骨灰安葬,嘉骊的书面世,家华推过的工程进了经济的日常运转,这家的故事不再局限在几个人身上,红色传承落在地上,不靠血缘的标签,靠的是把个人的选择接上时代所需的方向,邹韬奋留的那句“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一句话架起了标尺,小我并入大我,几十年风雨里,这根底色一直在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鹤羽说个事 incentive-icons
鹤羽说个事
这里是鹤羽说事儿,说点儿你爱听的事儿~
594文章数 1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