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音乐被量化、被演算法切割的时代,我们似乎听了太多,却真正“听懂”的太少。太多演奏者在黑白琴键上精确执行,却无法脱离谱面即兴;太多听众能识别旋律,却无法说出它为何打动人心。听觉,这个最原始、最自由的音乐能力,正在被忽略。而《新爵士和声学——思考·聆听·演奏》(Frank Sikora 著,冯源译)正是为唤醒这种被压抑的“内在耳朵”而来。
![]()
当手指比耳朵更忙的时候
很多人学音乐的第一步,是“弹出来”,不是“听进去”。从小到大,我们被教会如何识谱、如何按键,却鲜少有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音乐,不在谱上,也不在手下,而在耳中与心中。
爵士乐的魅力恰恰在此。它是一种聆听的艺术——乐手聆听和声的呼吸,聆听节奏的变化,聆听彼此即兴的回应。《新爵士和声学》以近乎哲学的方式,重新校准了“音乐学习”的重心:训练的不是手指的灵敏,而是耳朵的觉醒。
音乐的第一步是“思考”,第二步是“聆听”,第三步才是“演奏”。如果说传统教材教你如何“演奏别人写下的音乐”,这本书教你如何“听见自己心里的音乐”。
让听觉成为思考的入口
与其说这是一本和声教材,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听觉逻辑”的启蒙。
西科拉从最基础的音程与和声出发,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在听觉中理解理论。他并不鼓励机械地背诵和弦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听出”不同和声的色彩与情绪。这种训练就像摄影师对光影的敏感:当你能听出一个属七与小九之间的微妙张力,你的音乐表达便多了层次与呼吸。
书中配套的 MP3 伴奏素材,是整套体系的灵魂部分。它不只是练习工具,而是让你进入一个真实的听觉环境——在那里,你学会在贝斯的低吟中寻找重心,在钢琴的即兴中捕捉呼吸,在鼓点的间隙中理解“空间”的意义。西科拉认为,听觉的反应力才是音乐的“现场智慧”,它让演奏从模仿走向创造。
![]()
从“听到”到“做到”:音乐的自由重生
爵士乐的核心在于“回应”。当你能听清每一个和弦、每一次转调的内在逻辑,就能自然地回应它。这正是即兴的基础。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与练习,帮助读者将“内心所听”与“手中所奏”建立联系。这种能力的形成,意味着你不再依赖谱面,而能凭听觉自由行走——用音符表达感受,而非重复结果。那种感觉,就像摆脱重力束缚的飞行:每一个音都是思维的延伸。
冯源在译后提到,许多中国音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听觉盲点”——擅长再现,却缺乏内听觉。中文版的出版,不只是翻译,更是一次文化语境下的教育革新,它让“听觉思维”第一次有了系统的中文表达。
听,是一种解放
在这个看似“懂音乐”的时代,真正的聆听却稀有。
《新爵士和声学》提醒我们,音乐从不是技巧的炫技,而是感知的自由。它要求你放下公式,重新信任自己的耳朵;要求你在纷繁的音符中,找到最真实的声音共鸣。
对于演奏者,这是从“被动模仿”到“主动表达”的蜕变——你会发现,原来即兴并不是天才的专属,而是一种通过聆听训练可以获得的能力。
对于普通听众,这是一场重返音乐本质的旅程——当你学会聆听,你会听出爵士乐中乐手间的“对话”、情绪的起伏与思想的碰撞,那种理解,是更深层的快感。
音乐,本该是一种自由的语言。而《新爵士和声学》要做的,是教你重新“说”这门语言——用耳朵思考,用心灵回应。因为在真正的音乐世界里,你的耳朵,才是最好的乐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