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英达爷爷曾是马英九老师,母亲曾是周总理的翻译

0
分享至

提到英达,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我爱我家》里贫嘴的贾志新,或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把笑声送进千家万户的导演,背后站着一个横跨五代、贯穿百年的“文化狠人天团”——上能对接两岸核心圈层,下能扎根市井搞创作;既有周总理的专属英语翻译,也有马英九的英语启蒙老师;既出过抗日英烈,也办过影响中国百年的报纸和大学。




这个源自满族赫舍里氏正红旗的家族,从清末的穷小子到新时代的奥运健儿,从办报建校到冰球赛场,从来没靠祖荫“躺赢”。相反,每代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死磕实干”,左手深耕西方学识,右手扎根中国土壤,在教育、艺术、家国大义的赛道上一路闯关。他们的故事不是童话里的名门传奇,而是充满热血、遗憾与坚守的真实人生,藏着普通人也能读懂的传承密码。




文化基建狂魔:百年前的“跨界创业”
话说清末民初的北京,有个叫英敛之的旗人小伙子,出身穷苦,小时候没机会读书,天天练骑马射箭,眼看就要按部就班过完一生。可他偏不“认命”,偷偷摸自学认字,硬生生把自己从“武夫”变成了“文化人”,这一改变直接改写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认了天主教后,英敛之娶了皇族允禵的后裔淑仲,沾了点贵族气却没想着“啃老”。1902年,他在天津创办《大公报》,不搞八卦噱头,专登时政新闻和社会评论,主打一个“开通民智”,没想到一炮而红,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办报还不过瘾,他又联手马相伯上书教宗,要办一所能融合中西方学术的大学。




1925年,辅仁大学正式开张,校址选在了北京西城的涛贝勒府,校名取自《论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教宗还特地捐助了10万义币支持。英敛之亲自担任社长,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开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历史学等专业,硬是在动荡年代建起了一座“学术灯塔”。除了办报办学,他还创办了香山孤儿院,给穷苦孩子一个安身之所。




58岁那年,英敛之在北京病逝,可他留下的三件事——《大公报》、辅仁大学、香山孤儿院,影响了中国近百年。有意思的是,辅仁大学后来在台湾复校,教宗又捐了10万美元,而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成了复校后的核心人物,这是后话。




语言天花板:横跨两岸的“教学天团”
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13岁被送到欧洲留学,赶上战乱在荷兰、法国辗转,最后在伦敦大学毕业,一口气拿下英法西拉丁四门语言,英语水平更是被外国人评为“中国人里最好的”,放在现在就是“行走的同声传译机”。




回国后,英千里接手辅仁大学的部分工作,27岁就当上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秘书长。1937年北京陷落,很多人选择逃难,他却留下来继续教书,还偷偷参与抗日活动。1942年,他出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书记长,没几个月就被日本人抓进监狱,判刑后又两次被捕,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彻底释放。




抗战胜利后,英千里先后担任北平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还编了从初中到大学的全套英语教材,后来到了台湾,这些教材依然是台湾教育界的“标配”。在台湾大学当教授时,他教过两个特别有名的学生——马英九和余光中。马英九本身语言天分极高,能模仿各种方言惟妙惟肖,跟着英千里学英美文学时,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底子,后来留学美国、当蒋经国的英文翻译,都多亏了这段启蒙。余光中也多次说,自己从英千里那儿学到的东西最多。




另一边,英千里的儿媳、英达的妈妈吴世良,也是个“语言大神”。她是钱钟书的学生,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最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和英若诚在校园里相识相恋。毕业后两人一起进了北京人艺,吴世良不仅当曹禺的秘书,处理英文文件,还成了周总理的英语老师和翻译,外交场合上,她精准传递总理的话语,从没出过差错。




吴世良还翻译过不少经典剧本,比如挪威剧作家的《挑战的手套》、包柏漪的《春月》,还有《阳光下的葡萄干》。有意思的是,《阳光下的葡萄干》的手稿曾经弄丢了,最后还是英达帮着找回来的,也算是一段小插曲。一个在台湾培育英语人才,一个在北京助力外交,英氏家族的语言基因,横跨两岸绽放光彩。



家国热血:硝烟里的“文艺战士”
英氏家族的骨子里,藏着一股“宁折不弯”的热血。英千里的妹妹、英达的姑奶奶英茵,就是这样一位“乱世奇女子”。她原名英洁卿,出身北平,早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挺苦。1936年,她考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出演《十字街头》《赛金花》等影片,很快就成了红极一时的“双栖明星”,颜值演技双在线。




可平静的演艺生涯被抗战炮火打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英茵义愤填膺,毅然加入抗日行列,还结识了爱国青年平祖仁,两人情投意合,一起成为“抗日锄奸”的情报员。为了掩护工作,她故意制造“情奔”的假象,让大报小报大肆报道,自己则悄悄往来于重庆、香港、上海之间传递情报。




1941年,平祖仁被日本宪兵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却始终不肯投降,最后被残忍杀害。英茵为了营救男友,不惜牺牲色相与敌人周旋,却还是没能成功。1942年1月19日,万念俱灰的英茵在上海国际饭店,将半碗生鸦片、烈酒和大量安眠药混合喝下,反锁房门,死志坚决。直到23日凌晨,她的心脏才停止跳动,年仅25岁。
她的遗嘱里只字未提汉奸特务的恶行,就是怕连累他人,当时很多人以为她是“殉情”,直到后来真相才慢慢揭开。英茵的故事后来还成了电影《风声》中顾晓梦的原型,这位在银幕上光彩照人的明星,用生命诠释了“侠骨柔情”。而她的哥哥英千里,在同一时期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同样坚守气节,兄妹俩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了家国大义。



艺术破圈:把日子过成舞台的“玩家”
英千里的儿子英若诚,完美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基因,还把它玩出了新高度。他早年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0年进入北京人艺,成了一名话剧演员。《龙须沟》《雷雨》《茶馆》《悭吝人》,这些经典话剧里都有他的身影,演技精湛到让人过目不忘。




英若诚的英语和父亲一样好,改革开放后,他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1979年,他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这部戏里有60多位人物,从车夫到掌柜,市井方言五花八门,翻译难度极大。可他硬是凭着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把方言转化成地道的英文,让《茶馆》成为第一台到国外演出的中国现代戏,至今国外上演时用的还是他当年的译文。




更厉害的是,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西方经典,导演阿瑟·米勒甚至说,英若诚是舞台上演绎《推销员之死》主角最好的演员。1983年,英若诚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继续推动中外戏剧交流,后来还出演了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饰演典狱长,和戴安娜王妃、彼德·奥图等国际巨星同框,凭借《马可·波罗》中的忽必烈一角,还获得了意大利“银猫奖”最佳电视男演员。




英若诚的儿子英达,没有沿着父亲的话剧之路走,反而开辟了新赛道。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1984年去美国密苏里大学学戏剧表演,偶然看到《考斯比秀》,被情景喜剧这种形式深深吸引,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它带回中国。1987年,英达拿着导表演硕士学位回国,开始筹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




1992年冬天,英达拉着王朔去东北拉投资,醉意朦胧中,王朔提出把剧名叫《我爱我家》,英达一开始觉得是病句,可王朔坚持要这个“别扭劲儿”,最后就定了下来。后来王朔躲去海南,推荐了梁左当总编剧,英达、英壮和梁左三个人跑到北京郊区的招待所封闭创作,条件简陋,资金短缺,报酬也低,可他们凭着一股热情,硬是写出了经典剧本。




1993年7月7日,正好是英达的生日,《我爱我家》开机,年底就完成了40集的后期制作。1994年4月25日,这部剧在卫视中文台首播,瞬间火遍全国,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英达也凭着这部剧,成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教父”。有意思的是,梁左不仅是编剧,还是英达的内兄,英达的第二任妻子是梁左的妹妹梁欢,也是《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梁左的母亲谌容是著名作家,写过《人到中年》《懒得离婚》,舅舅梁天是喜剧演员,一家人都是“文化人”。




人间真实:名门也有“风雨路”
英氏家族的百年传承,不是一路开挂的爽文,也有不为人知的坎坷和遗憾。1997年,英达和宋丹丹离婚,两人的儿子英巴图跟着母亲生活,这段婚姻当时闹得沸沸扬扬。2017年,英达在美国涉嫌洗钱被捕,虽然他后来承认错误,但还是给家族名声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更让人惋惜的是梁左,这位《我爱我家》的核心编剧,还写过《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经典相声,和姜昆合作默契,却在2001年5月19日凌晨,因心梗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英茵25岁为国捐躯,梁左英年早逝,英达的人生波折,这些都是家族传承中无法回避的“不完美”。




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英氏家族的故事更真实动人。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名门望族,而是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人生抉择,会犯错,会遗憾。但难能可贵的是,无论遇到什么风雨,家族的文化基因和实干精神,始终没有丢。




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冰上少年”
进入新时代,英氏家族的传承有了新的形式。英达的儿子英如镝,没有选择文化领域,而是一头扎进了冰球赛场,成了一名职业冰球运动员。从小就对冰球痴迷的他,趴在冰场外围的玻璃上不肯离开,这份热爱让他一路坚持下来。




2006年,12岁的英如镝随北京虎仔队参加世界顶级少年冰球赛事贝尔首都杯,连续上演“帽子戏法”,帮助球队六战全胜夺冠,还荣膺“得分王”。后来他被评为北美冰球少年最高的AAA级球员,签约世界顶级冰球联赛KHL,成为1953年以来第一位正式签约该联赛的中国球员。




2022年北京冬奥会,英如镝代表中国男子冰球队出战,这是中国冰球第一次站上奥运舞台。虽然首秀以0比8不敌美国队,但英如镝没有气馁,在赛后采访中说:“我们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其实能打得更好。”出场5分11秒,8次替换,一次打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他多年的刻苦训练,也是英氏家族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延续。



从英敛之的办报建校,到英千里的教书育人,从英若诚的文化交流,到英达的情景喜剧,再到英如镝的冰球追梦,英氏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不同的赛道上发光发热。他们的传承,从来不是靠祖荫和财富,而是靠一代代人脚踏实地的实干,靠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与坚守。




这个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名门,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拼”出来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守住初心,踏实干事,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闯出一片天,让家族的精神薪火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基识
基识
文化之根,滋养着我们的成长;知识之源,照亮我们的未来。
584文章数 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