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大谜团。方圆四寸的蓝田玉块,上头刻着李斯写的鸟虫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五龙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人雕的。从秦汉到五代,谁拿到它谁就觉得自己是正统皇帝,丢了就等于气数尽了。
结果这东西从公元936年后就彻底没了影儿,后世冒出来的那些全被认定是假货。《史记》里秦始皇那段扔玺还玺的记载,指向的最靠谱下落,其实是洞庭湖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一统天下,第二年就下令丞相李斯取蓝田玉,找玉工孙寿雕这方玺。蓝田玉硬度高,够结实,正面八字篆书意思是天命给的皇权,寿昌永固。从此它就成了王朝合法性的硬通货。
![]()
秦始皇迷信,巡游时总带方士求仙。公元前219年五月,他第五次南巡,船队到洞庭湖,史书记载遇上大风浪,方士说水神发怒,得拿宝贝镇住。秦始皇就把传国玺扔湖里了,风浪立马平。
按常理,这么贵重的东西,应当马上派人打捞,却没动静。过了八年,北上路过华阴平舒道,有个渔夫打扮的家伙突然冒出来,手里举着玉匣,说“官家所弃玺,为我所获,安归其所,还与祖龙”。秦始皇一看,收了下来,也没问这人哪来的。
这段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就这么记着。没多余解释,没说打捞,没追查渔夫。洞庭湖那时候水深泥厚,湖连云梦泽和长江,潜水下去基本不可能捞到。
![]()
秦始皇急需这象征物,继续巡游求长生,身边赵高管印玺,工匠多的是,赶紧仿一个一模一样的,用同种蓝田玉,刻同文,巡到华阴“还”回来。神话一包装,天神都还玺,祖龙天命所归。
史书上扔的明确是传国玺,还的也叫传国玺,但前后八年,湖底条件,秦始皇性格,全对得上。司马迁太史公,写史讲究春秋笔法,直书过程,不点破,让后人自己悟。真品早沉湖底,仿品接着传。
这就是史书给的暗示,最可能的地方就是洞庭湖底淤泥里。现代有人推测在君山附近,水下泥层厚,两千年泥沙堆积,玉玺耐腐蚀,埋那儿最稳。
![]()
仿玺从秦亡就开始传。公元前207年,子婴投降刘邦,献上这枚“传国玺”,汉高祖拿了当宝贝。西汉传到王政君那儿,王莽篡权时,派人逼太后交玺。王政君气得摔地上,缺了个角,王莽让人用金镶上,从此金镶玉玺成真伪标准。
三国乱世,建安元年,孙坚攻洛阳,兵士在井里掘出铜匣,锦囊里放着玉玺,孙坚收了下来。孙坚死后传袁术,袁术僭号,败逃时将戚寄献给袁绍。曹操灭袁绍,邺城拿下玺,献汉献帝。曹丕篡汉,魏得玺。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玺归晋。
隋炀帝败亡后,萧皇后携玺逃突厥。贞观四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携元德太子归唐,太宗李世民殿上验玺,确认金镶玉。
![]()
唐朝安史之乱,玺一度丢,又找回。黄巢乱,唐僖宗幸蜀,带玺走。朱温篡唐,后梁得玺。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又抢回。明宗李嗣源传位,李从珂弑侄李从厚,自立为帝。
后唐清泰三年,石敬瑭勾结契丹耶律德光,攻破洛阳。李从珂走投无路,携曹太后、刘皇后、皇子李重美和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火烧后,石敬瑭入宫,收拾骨灰,没找到玺。金镶玉这么显眼的东西从此真没了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