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为什么周总理会对自己亲手选派的得力助手大发雷霆呢?这一切,要从乒乓外交拉开帷幕说起。1971年4月4日,天气阴沉,上海郊外的一辆大巴缓缓驶来。车上本该只有中国乒乓球队员,却多了一位美国选手科恩。大家像隔着一道墙,谁也不肯先开口,整个车厢静得能听见心跳。科恩尴尬地低头滑手机,想自我解围,却没有一个人搭话。
正当气氛凝重时,庄则栋鼓起勇气站起来,绕过队友的异样眼神,挤到科恩身边。用生硬的英文加上翻译的话,他脱口而出:“虽然我们政府没来往,但我相信中美人民能做朋友。”科恩惊讶地抬头。两人对笑,寒暄几句,分手时,庄则栋还从随身带的织锦包里掏出一块锦帕,郑重地递过去。当时没人想到,这看似简单的笑脸相迎,会改变世界格局。
![]()
科恩把这段经历报告给美国代表团,代表团一拍即合:趁机送回一件美国队服,顺口又半开玩笑地说,希望有朝一日能组团访问中国。美国乒乓球队接过暗号,马上把情况上报北京。毛主席看完汇报,拍案道:“好,就请他们来访,速战速决!”周总理也表态:“你们此行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美国人只听懂“友好两字”,满载而归。
![]()
而此时,美方更不满足于简单的互访,他们想把总统都送到北京去。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一身夏装,秘密踏上了来华之旅。周总理特意指派前红色特工、外交老将熊向晖陪同。熊向晖潜伏胡宗南身边多年,心思缜密。几番谈判后,双方在7月15日首次向外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次年访华,属于重磅炸弹新闻。
![]()
接着,美国人来了个“实况直播”的花招。白宫发言人齐格勒郑重其事地递上需求:“总统访华要全程实况卫星直播,全球美国电视台同步播出。”而那时的中国,很多农村还没电视,更别提通信卫星。有人说这是美国故意出难题,可周总理却看到了机会。他说:“这不只是直播,我们要借此向全世界展示真实、文明、友好的新中国。”
![]()
周总理当即让熊向晖全权办理此事。熊向晖一听,眉头松了:租用美国卫星,他们出技术、设备和费用,中国只需建个地面站就行,省时省力还省钱。正当他迫不及待向总理汇报,“大显身手”时,周总理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板起脸来:“你以为这事就这么简单?100万美元的问题?不,钱不在多寡,而在主权!卫星在咱天上转动,地面站在咱领土上搭建,这些设备、频率、信号都掌握在对方手里,主权在哪儿?”熊向晖瞬间愣住,心说:我这不是给国家省钱吗?周总理继续说:“你告诉齐格勒,先提供第三方卫星给我们;使用权由我方掌握,谁要用得申请批准并付费;租金得合理,咱不做冤大头。”
![]()
齐格勒听完后愣了,“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谈判的对手。”他当场表示完全接受。随后,美方把设备图纸和终端图样无偿交给中方,并派技术专家来华指导安装。不到一个月,中国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建起卫星地面站。测试成功后,双方按协议价格结算,中方支付60万多美元,美方付给中国政府50万美元使用费,真正把“买卖”变成了“平等交换”。
![]()
于是,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的实况直播顺利进行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总统檀木沙发上的亲切笑容;华盛顿的千家万户,也透过电视机认识了天安门、故宫和人民广场。世界各国纷纷感叹:中国不仅敢于向敌人伸出橄榄枝,更懂得用智慧维护尊严。
如果没有庄则栋的一句“我相信中美人民能做朋友”,如果没有周总理一句“这是主权问题”,中美关系或许还要僵持。然而,正是从一块织锦、一场乒乓球赛、一辆大巴车开始,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国家一步步破冰。从此,背负数十年仇恨与隔阂的中美,开始携手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信息来源:[熊向晖口述档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