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南海,本该只是渔船和补给舰往来的季节。可菲律宾却突然热闹起来。马科斯政府宣布——要把在南海的「巡逻范围扩大三倍」,还要联合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强行动”,甚至放话:“「别逼我动手。」”
乍听之下声势浩大,但真要问一句:靠什么动手?谁给的底气?
![]()
“纸上舰队”的豪言壮语
菲律宾的“海上力量”,放在东南亚都排不上号。
- 海军主力舰艇平均服役年限超过30年;
- 海警船常年缺油、缺件,连雷达都不稳定;
- 去年国防预算仅为中国的1/180。
就在上个月,菲美澳新搞了一场“四国演习”,结果一共才凑出四艘舰。反观附近,中国海军常态化巡航舰艇就有五艘以上。演习一开场,主角还没亮相,背景板已把气场全占了。
这哪是军演,更像是「一堂免费现实课」——菲律宾喊“强硬”,却连成本都撑不起。
虚火的来源:美国与加拿大
这股“虚火”的来源,不在马尼拉,而在更远的地方。美国正加快在菲律宾的军事部署,新增五个基地、频繁军演、提供装备和顾问——听起来像支持,实则是「布局」。华盛顿要的是一个前沿棋子,而不是一个平等伙伴。美国的策略很熟悉: “我帮你造势,你替我出头。”
加拿大最近也跑来“蹭戏”,与菲律宾签署《访问部队地位协定》,宣布“将参与南海事务”。
问题是——加拿大离南海一万公里,连海浪都拍不到。它不过是「给美国背书、给自己刷存在感」。
这一幕,很像是老电影的翻拍:美国打节奏、加拿大唱和声,菲律宾在台上“使劲演”。热闹有余,实质全无。
外交的独立,正在被蚕食
马科斯政府最大的误判,就是把外交当成表忠的舞台。他放弃了杜特尔特时期的平衡路线,一头扎进美国的怀抱,结果换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被推到风口浪尖」。
- 区域伙伴(如马来西亚、印尼)对其失去信任;
- 国内军费被挤压,社会分化加剧;
- 经济依赖中国,却在政治上频频挑衅。
这不是“强硬”,而是“被迫勇敢”。菲律宾误以为背后有人,就能叫板现实,结果一步步失去外交自主,成了「大国博弈的工具人」。
中国的冷静与南海的未来
与菲律宾的躁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稳。中国海军常态化巡航、海警依法执法,一切都在国际法框架下进行。中国舰艇出现在所谓“演习区”附近,不是挑衅,而是告知: 「“我在这里,也会一直在这里。”」
中国的立场很清楚:
- 维护主权,寸土不让;
- 保持克制,理性应对;
- 推动对话,合作共赢。
真正的和平,不靠喊口号,更不靠外援,而靠地区国家的共同理性。
尾声:谁在为谁买单?
菲律宾的“三倍巡逻”像一场海上真人秀:美国导演,加拿大鼓掌,菲律宾挥拳,风一吹——镜头都抖了。
南海不缺浪,缺的是冷静。外交不是喊口号的舞台,而是利益的算术题。当别人帮你算账时,代价往往已经写在底下。
「一个问题留给马尼拉:」当海风停下、镜头关掉,你的底气,还剩几分是真实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