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合肥新站高新区的维信诺展厅内,一片厚度仅0.03毫米的柔性屏在指尖蜿蜒起伏。“这款柔性屏的薄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多款折叠屏手机。”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内已形成从玻璃基板、驱动芯片到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全区各类面板年出货量约占全国的1/7,显示企业数量占合肥市2/3以上,产值超800亿元。
四年前,这里还只是合肥东北部的一片产业聚集区;如今,它已连续四年稳居“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前列,成为全球显示面板产业的重要一极。
合肥新站高新区的蜕变,正是中国省级开发区能级跃迁的缩影。自2022年起,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壹城智库)连续四年发布《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以“高质量发展百强”和“发展潜力百强”榜单为标杆,记录了一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安徽开发区从“跟跑”到“并跑”,全省入选百强榜单的开发区数量从2022年的6家增至2025年的12家,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
格局之变:从“东强西弱”到“多极崛起”,安徽跻身第二梯队
四年前的榜单清晰地展现了区域分化的格局。2022年,东部地区以63%的百强席位占据绝对优势,江苏(15席)、浙江(12席)、山东(9席)三省形成“铁三角”。其中,江苏常州经开区凭借近千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超2000亿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成为“大而强”的典范。
变化始于2023年。这一年,中西部地区开始崭露头角,安徽长丰(双凤)经开区依托比亚迪合肥基地,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首次跻身百强榜单第17位。福建以13个园区入选的成绩跃居全国第二,浙江的10个入选园区则以其“小而美”的特色引人注目。
到2025年,区域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南北差异破解与东西协同创新,北方园区正通过“三招三引”突破发展瓶颈。安徽则形成“7+5”的梯队阵容——7家入选高质量发展百强,5家入围发展潜力百强。其中,界首高新区凭借循环经济特色首次跻身高质量发展百强,蚌埠经开区在发展潜力榜上位列全国第二。
“省级开发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构。”区域经济专家分析指出,2023年至2025年间,东部地区虽然仍保持优势,但其份额已从62席微降至58席,而中西部地区份额持续提升。这种变化背后,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
在湖南益阳长春经开区,通过承接珠三角PCB产业,已聚集50家相关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在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纯锂固态储能电池、锐材氢电绿氢核心器件等重大项目,推动九江天赐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形成锂电新能源与精细化工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四川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依托淮州机场,通过政策支持、空域优势、产业集聚及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推动低空产业聚链成势,形成西南地区低空经济重要增长极。
安徽的突围路径更为多元:合肥依托长丰(双凤)、新站、肥西等开发区,构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皖北地区则凭借界首的循环经济、蚌埠的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这一格局变化的深层意义在于,省级开发区正在从过去的“政策洼地”转向“产业高地”,从“单向输血”迈向“双向赋能”。安徽开发区的崛起,正是这种转变的最佳注脚。
![]()
路径之变: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构建”,“链式发展”成共识
四年来,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化清晰地反映在评价指标的演进上。
2022年,评价指标体系首次构建,涵盖综合实力、区域活力、创新创业、开放协作、四化转型五个维度。其中,“单位土地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产出强度”这一指标的出现,标志着开发区评价从重规模向重质量的转变。
在江苏常州经开区,这一理念已转化为现实成果。这里每平方米土地产出GDP超2万元,园区通过“链式招商”精准引进瑞士布勒、德国蒂森克虏伯等龙头企业,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国际产业集群。类似的故事也在安徽合肥包河经开区上演。“我们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与创新资源集聚。”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集约化发展模式成为合肥都市圈产业升级的缩影。
“园区竞争已从政策优惠比拼转向产业生态构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转变在榜单变化中得到印证。2023年,浙江乐清经开区凭借低压电器产业集群跃居榜单第2位;2024年,浙江余姚经开区通过“工业上楼”模式改造低效用地,单位面积产值提升3倍,排名显著提升。
创新平台成为生态构建的核心支撑。江苏溧阳高新区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年孵化科技成果逾百项;成都金牛高新区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安徽的园区则加快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池州高新区通过“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实现清洁能源占比41%,年减碳量达50万吨。
从榜单变迁可以看出,开发区的成功不再依赖于土地、税收等传统要素,而是取决于其构建创新生态的能力。2025年榜单中,前30位的开发区均拥有省级及以上孵化器或众创空间,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超过3%。这种发展路径的转变,标志着省级开发区正在从“制造车间”向“创新策源地”升级。
![]()
机制之变: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协同”,“飞地经济”突破边界
省级开发区的能级跃升,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四年来的榜单变化显示,善于突破行政边界、创新合作机制的开发区,其排名提升速度明显更快。
跨区域合作成为开发区提升能级的关键路径。云南创新“飞地园区”模式,昆明与迪庆共建香格里拉“飞地园区”,推动“云品出滇”;沪滇临港科技城实现“上海研发+云南制造”协作。在安徽,来安经开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跨界合作区”,共享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这种协同效应使其在2025年发展潜力榜上跃居第16位。
管理体制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衡阳选派县委常委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实行全员聘任制,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局园合一”整合资源,以党建引领构建新型治理体系,创新采用“1 + 1 + N”模式并规范管理,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博士、服务、平台”共享促人才对接。河南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社会事务剥离。这些创新在榜单上得到直接体现:2023年至2025年间,改革力度大的省份,其上榜园区数量年均增长超过20%。
“机制改革让园区轻装上阵。”安徽新芜经开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在福州软件园,“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使企业满意度达98%,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让其连续四年稳居百强。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机制变革反映了开发区功能的重新定位。2022年,报告首次将“职住分离度”纳入评价体系,标志着开发区从单一生产功能向产城融合转型的开始。到2025年,江苏常州经开区通过实施卫生文体强区三年行动,新建三甲医院1所、中小学5所,常住人口从2020年的35万增至2024年的48万,城镇化率提升至78%,成为开发区转型的典范。
榜单数据表明,体制机制创新与开发区发展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2025年百强开发区中,有87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体制机制改革,其中前30名开发区全部实施了“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这种制度创新,正在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未来之变:从“产业园区”到“未来城市”,“四维联动”锚定新目标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省级开发区正在经历一场从“产业园区”到“未来城市”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的方向,在四年来的榜单演进中已现端倪。
根据2025年报告提出的“四维联动”发展框架,未来开发区将通过“技术突破-集群升级-要素优化-制度接轨”实现能级跃升。这一框架在各地的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成都双流经开区精准划定工业区块线保障超40%工业用地,以“公园城市”理念构建绿道与公园体系确保蓝绿空间超70%,打造产城生态一体样板;浙江乍浦经开区构建“副产氢-氢能交通-化工原料”闭环,年减碳6000吨以上;安徽界首高新区推动“铅锂双循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样板。
“未来园区不仅是产业载体,更是创新策源地和绿色发展标杆。”省经济研究院专家表示,这种转型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年的指标体系虽然保持稳定,但指标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从“降低幅度”改为“绝对值”,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更高要求;“职住分离度”指标权重提升,反映了对产城融合的重视。
具体目标令人振奋:国家级研发平台覆盖率突破50%、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新能源消费占比不低于35%、关键环节本土化率提升至60%。这些目标在领先开发区中已开始落地:江苏南京徐庄高新区打造“新药苗圃”,累计孵化3家海外上市企业;浙江乐清经开区建成智慧水务系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2.85%;沈阳-欧盟经开区创新“欧洲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模式,对欧贸易额增长52%。
从四年榜单演进可以看出,省级开发区正从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城市功能转型。2022年榜单主要关注经济指标,而2025年榜单明显增加了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等指标的权重。这种转变意味着,开发区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新站高新区的显示屏,到长丰(双凤)的新能源车,从界首的循环工厂,到来安的跨省合作——四年来,安徽开发区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省级开发区从“产业孤岛”向“创新廊道”转型的生动写照。
四年榜单,见证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区域格局的重构到发展路径的升级,从体制机制的创新到发展理念的蜕变,省级开发区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能级跃迁。在这场变革中,安徽开发区以其独特的路径选择和坚定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发展,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省级开发区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区,而是技术突破的试验田、区域协同的连接点、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这些园区正以创新为墨、以协同为纸,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答卷。(记者 张贤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