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战区》网站公布那组关键画面时,全球军工界瞬间炸开了锅——中国某海域,一艘200米长的钢铁巨兽正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起降AR-500CJ无人直升机。甲板引导员一个手势,500公斤重的无人机便如归巢雨燕精准落位,这背后藏着中国工业体系正在书写的新传奇。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民用船台造军舰:二战“护航航母”模式的中国升级版
二战时期美国用商船改造的护航航母,如今在中国船厂焕发新生。15000吨排水量的全通甲板试验船,采用双舰岛设计和模块化建造,南京某船厂工人透露:“这类平台建造标准介于LNG运输船与军用补给舰之间,我们三条生产线可同步开工。”美媒测算,若战时启动紧急预案,中国年产量或突破50艘,直逼当年美国“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的建造狂潮。
![]()
image
更惊人的是甲板细节:全通式布局划分出起降区、维护区、充电区三色标识带,边缘拦阻网采用碳纤维-凯夫拉复合材质。军工专家指出,这种设计明显针对无人机群高频次作业特点,与福建舰的有人机甲板形成鲜明代差。
![]()
image
无人机蜂群遇上造船狂魔:1+1>2的工业方程式
珠海航展曝光的“捕鲨”号模型揭示了中国式协同:江苏大洋海洋装备负责船体,南京长峰航天提供飞控系统,中航工业定制AR-500CJ无人机。这款滞空5小时的侦察杀手,其旋翼折叠机构与甲板升降机尺寸严丝合缝,显示中国军工已形成无人机母舰的专属技术标准。
对比传统航母,这种组合堪称降维打击。1艘福建舰的造价可换20艘15000吨平台,每艘搭载30架改进型GQ-320无人机,就能在南海瞬间铺开600个移动侦察节点。正如二战护航航母用数量弥补质量缺陷,中国正用工业规模重塑海战规则。
![]()
image
平战切换的智慧:藏在焊缝里的国家战略
央视镜头里一闪而过的“迷你支奴”起降画面,暴露了更深的谋略。这些平台采用民用船舶的焊接工艺和动力系统,战时却能秒变无人机母舰。某海事工程师举例:“就像把集装箱船改装成直升机母舰,我们预留了电缆通道和甲板强化结构。”
美国《海军新闻》算过一笔账:中国现有13家船厂具备批量建造能力,若将部分干船坞转产,三年内就能组建全球最大无人机舰队。当年美军用商船扛过太平洋战争,今天中国用半民船半军舰的混血儿,正在南海演练新时代的“狼群战术”。
当美媒还在争论这是试验平台还是作战装备时,江苏某船厂的龙门吊又吊装起新的分段。历史总是惊人相似——80年前美国用自由轮下饺子,今天中国用工业体系下围棋,每一步落子都在改写未来百年的制海权游戏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