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三点,烈日炙烤着城中村的巷弄。沙头街道公共卫生中心的陈新鑫带领应急处置队穿行其间,查看积水、喷洒药剂、登记点位。
![]()
“这里有积水。”他举起一个破旧的玻璃罐,用手电筒照向水面,几条孑孓在光里晃动。
“记录,阳性积水点。老王,你带一队从东侧开始超低容量喷雾。”
这样的场景,在街道已经成为常态。像陈新鑫这样的“蚊媒侦探”,遍布社区的各个角落,用脚步和汗水守护着居民健康。正是他们的坚守,推动街道的“两热”防控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开展。
为有效应对秋冬季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充分发挥基层“第一道防线”作用,街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统筹推进“两热”防控与爱国卫生运动“双线作战”,以更高标准、更严举措,全力保障辖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高效组织,织密防控"指挥网"
街道高度重视“两热”防控工作,迅速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一旦接到疑似病例报告或风险预警,相关部门及社区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措施到位。坚持实施“1-2-3-4”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疫情,1小时内完成队伍集结,2小时内落实疫点消杀,3小时内开展入户排查,4小时内完成环境整治与执法检查),全面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
精准防治,筑牢蚊媒"防护墙"
街道以“全域覆盖、彻查隐患”为目标,持续加强蚊媒监测和环境卫生治理,推动防控措施落细落实。一方面,统筹各社区组建“清孳小分队”,对楼道、地下室、绿化带、下水道、积水容器等重点区域拉网排查,对居民阳台闲置花盆、楼道废旧纸箱、绿化带积水坑洼等问题登记造册并督促整改;另一方面,建立“街道+主体单位”督导机制,每日督促各主体单位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杀清理,重点处理下水道、垃圾桶周边、绿化带等区域,构建“清理+消杀”双重防线,从源头切断传播途径。
截至目前,街道共发动党员、志愿者、居民近15000人次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4163次,清理孳生地近万处,整改问题5569个,有效降低蚊媒密度,阻断疾病传播链。
![]()
多维宣传,构建群防“共治圈”
“阿婆,最近有被蚊子咬吗?家里水养植物要勤换水。”
陈新鑫一边叮嘱,一边帮阿婆检查阳台的万年青盆栽,发现阳性积水后立马清理。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社区里随处可见。
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街道依托“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广泛普及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治知识,推动全民参与、共筑防线。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网格员入户宣讲等方式,全方位发动群众参与防控。截至目前,共出动近9000人次,发放宣传海报超4100张、宣传册近2万张,利用66个电子宣传栏滚动播放防控信息,并通过居民微信群转发39680次,切实提升了居民自我防护与科学防控能力。
![]()
夜色渐深,陈新鑫结束了当日的最后一轮巡查。
“今晚这一片就安全多了。”他说。
这一声轻语,是千百次行动的缩影。沙头街道将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完善“两热”防控长效机制,持续优化策略,巩固成效,凝聚全民共治力量,为居民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也为十五运顺利举办筑牢坚实防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罗紫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