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摇篮
11月6日,央视2套·财经频道播出纪录片《梧桐树下老房子》第4集《工业摇篮》大篇幅报道了杨浦从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到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和蜕变。快来看看杨浦的镜头↓
杨树浦水厂
![]()
杨树浦水厂
是杨浦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这座矗立在黄浦江边的百年水厂,
1880年由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开启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的历史。
1883年8月,
中国第一个现代式水厂正式放水,
初期日供水仅4000立方米,
到后来增至40万立方米,
如今142岁的它依然“在岗”,
日最大供水能力达120万吨,
滋养着近300万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
![]()
水厂的建筑
堪称东西方美学的巧妙融合,
一号出水泵房
是水厂建造年代最久远的建筑,
采用青砖砌筑,嵌以红砖腰线,
借鉴了军事建筑的防御性元素,
设计师调整比例保留了墙体的厚重质感,
让工业建筑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
![]()
2013年,
杨树浦水厂入选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跻身我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020年的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中,
它面临着不增面积的前提下,
改善水处理工艺
和修缮文保建筑风貌的双重挑战。
![]()
就像一位状况复杂的高龄老人,
甚至缺乏完整的基础资料。
施工团队坚守
“保留历史沧桑感”的核心原则,
反复打磨修缮方案,
最终在2023年底完成改造,
让这位“百岁老人”既延续了供水使命,
又守住了工业遗产的文化根脉。
杨浦滨江
![]()
绵延15.5公里的杨浦滨江,
聚集着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
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等
十余项“中国工业第一”,
是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
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和“让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重要指示,
为杨浦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
2020年,
杨浦滨江作为唯一的工业遗产代表,
入选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以此为契机,
杨浦启动了对工业遗产的
全方面摸底和全要素保护。
不同于简单的推倒重建,
杨浦滨江坚持
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
——保护范围从单一建筑拓展
到工业设施、工艺流程
乃至企业精神文化,
让冰冷的工业遗址
变成了市民共享的幸福空间。
杨树浦发电厂
![]()
杨树浦电厂始建于1911年,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之一。
2010年,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
这座“中国电力工业摇篮”光荣退役。
![]()
2021年,
杨树浦发电厂保护图则编制工作启动,
工作人员在一座巨大的仓库中
发现了20余万张历史图纸,
如同“老鼠进了米缸”般欣喜。
二十余名电厂员工组建专门团队,
每天从早8点奋战到晚8点,
双休日无休,
连续工作十余天完成图纸扫描与梳理。
![]()
如今,
发电厂临江部分12处
重要的建构筑体和机械装置被保留,
以遗产公园的形式“重生”,
让工业遗址成功“解锁”公共服务功能。
绿之丘
![]()
绿之丘的重生,
展现了杨浦对工业遗产的巧思活化。
这座始建于20世纪的建筑,
原是烟草公司的仓库,
曾因占据规划中的滨江道路而面临拆除。
设计师独具慧眼,
发现建筑本身的结构价值,
提出保留改造方案,
将其打造为免费向市民开放的
高位滨江观景平台。
![]()
面对产权归属的复杂问题,
杨浦创新推出
“垂直划分土地使用权属”模式,
打造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与公园绿地于一体的经典空间,
既解决了空间利用难题,
又让工业建筑融入市民生活,
成为滨江人气最高的地标之一。
长江口二号古船
![]()
2022年11月,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出水,
为杨浦的工业遗产版图
增添了厚重的历史维度。
这艘沉睡长江口150年的古船,
满载8800吨沉香,
是清代海上贸易的重要见证。
![]()
因其整体打捞的特殊性,
需要大型船坞进行保护与展示,
而杨浦恰好保留着历史遗留的船坞设施
——上海船厂的旧址,
让这片工业遗址与古船
实现了“精准的时空耦合”。
未来,
这里将建成上海博物馆北馆,
填补上海考古类博物馆的空白,
让工业空间承载起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
![]()
始建于1920年的毛麻仓库
蜕变为当代艺术空间;
始建于1922年的永安栈房
成为世界技能博物馆;
始建于1921年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旧址
华丽转身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2024年1月,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正式获评
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标志着杨浦以工业遗产保护为核心的
文物利用实践迈入全国标杆行列。
复兴岛
![]()
作为人工岛屿的复兴岛,
曾是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
如今正以“量子科技”为核心理念,
打造覆盖上海1.7万平方公里的
城市治理辅助平台,
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的营造样板。
长白228街坊
![]()
作为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
长白228街坊曾见证了
数万家庭的幸福生活。
2016年,
这片最后建成的两万户住宅群启动改造,
施工方不仅保留了标志性的建筑,
还收集了1300份居民调查问卷,
尊重群众意愿,
保留历史印记。
![]()
如今,
搬迁居民安置在附近的新社区,
既改善了居住条件,
又能回望承载着青春与记忆的老房子,
让城市更新充满温情。
NICE2035
![]()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
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
联合发起的创新型社区更新项目,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沿线。
![]()
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阿尔多·契比齐表示,
“不要为了翻新而翻新,
要善待住在这里的人,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杨浦,工业文明的硬核基因与城市生活的柔软肌理完美交融,百年工业遗址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滋养城市发展、承载市民幸福的鲜活空间。正如《梧桐树下老房子》所展现的,杨浦的蝶变,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创新的坚守,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梧桐树下的老房子,在新时代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文字 |文茜婷
视频 |朱玉嵩
编辑 |文茜婷
资料 | 央视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