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最高的境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参透的人,真正开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楞严经》被誉为"开悟的楞严",历代祖师都说。

这部经典是破除一切妄想、直指本心的无上法宝。

经中有一句话,千百年来难倒了无数修行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短短八个字,却道尽了佛法最深的奥秘。

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参透它的人,才算真正开悟?

要理解这句话,得从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对话说起。



那时,佛陀在室罗筏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座下弟子阿难尊者遭遇了一场险境。这场险境,引发了一次关于"见性"的深刻开示。而这次开示,恰恰揭示了一个修行人最容易陷入的迷障——把能见的当成了所见的,把工具当成了本体。

阿难是何许人?他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侍者。相貌端严,记忆超群,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记住。可就是这样一位多闻第一的尊者,在修行的关键处却迷失了方向。他明白无数道理,背得出万千经文,却始终不识本来面目。

世尊这一次,要用什么方法,让阿难真正见到那个"见"呢?

那天清晨,阿难独自出门化缘。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这家正在办喜事,门口张灯结彩,里面传来阵阵歌舞声。阿难正要离开,一个年轻女子迎面走来,正是这家的女儿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一见阿难,立刻被他庄严的相貌吸引住了。她心生爱慕,想要与阿难结为夫妻。可阿难是出家人,怎能答应这种事?他婉言拒绝,转身就走。

谁知摩登伽女不肯罢休,她回家央求母亲。她母亲会邪术,便用先梵天咒迷惑阿难。阿难道行尚浅,定力不足,竟然被咒术所制,身不由己地跟着摩登伽女回到了房中。

眼看阿难就要破戒,千钧一发之际,佛陀在精舍中立刻察觉到了。

世尊顶上放出五色光明,光中化出千叶宝莲。莲花中端坐着一尊化佛,口诵《楞严咒》。这神咒的威力无边,直接破除了邪咒的力量。阿难清醒过来,惊恐万分,跟随着文殊菩萨逃出了那间房屋,一路奔回祇园。

回到佛前,阿难跪地痛哭。他说:"世尊,我虽然跟随您出家多年,听闻无数法门,可是今天才发现,自己竟然连一点定力都没有。那些咒术一来,我就被迷惑了,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佛陀看着阿难,缓缓开口:"阿难,你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吗?"

阿难擦着眼泪说:"弟子不知。"

佛陀说:"你平日里只知道多闻,记住了我说的许多道理,却从来没有真正去修行。你以为记住了道理,就是懂得了佛法。就像一个人天天数别人家的宝贝,自己却一文不名。别人的财富再多,与你有什么关系?"

这话说得阿难羞愧难当。他再次顶礼,恳求佛陀指点迷津:"世尊,那我应该从何处下手修行?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佛陀问他:"阿难,我问你,你刚才说被摩登伽女迷惑,是用什么看见她的?"

阿难想都没想就回答:"是用眼睛看见的。"

佛陀又问:"那你的眼睛在哪里?"

阿难指着自己的脸说:"在我脸上,两个眼窝里。"

佛陀摇了摇头:"你再想想,眼睛真的在脸上吗?"

阿难有些困惑了。眼睛不在脸上,还能在哪里?

佛陀说:"假如眼睛在脸上,那么你现在闭上眼睛,能看见什么?"

阿难闭上眼,说:"我看见一片黑暗。"

"那这黑暗在哪里?是在眼睛里面,还是在外面?"

阿难想了想说:"应该在里面吧。"

佛陀笑了:"如果黑暗在眼睛里面,那眼睛里面就成了一个暗室。你睁开眼的时候,怎么不见这个暗室?又如何能看见外面的东西?"

阿难一时语塞。他发现自己的逻辑出了问题,可又不知道错在哪里。



佛陀继续问:"那么,你说你用眼睛见物,这个'见'是眼睛的功能,还是心的作用?"

阿难说:"应该是心的作用。眼睛只是一个工具,真正能见的是心。"

"好,那心在哪里?"

这下阿难更迷茫了。心在哪里?他想了七个答案,一一向佛陀禀报。

他先说心在身内,佛陀就问:如果心在身内,为何看不见自己的五脏六腑?

他又说心在身外,佛陀就问:如果心在身外,身体的感觉与心有什么关系?你的手被人掐了,心在外面怎么会疼?

他说心在眼根里,佛陀就问:眼根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物质怎么能装下精神?

他说心在暗中,佛陀就问:暗的时候心在暗中,亮的时候心去哪里了?

他说心在一切处,佛陀就问:如果心在一切处,为何看不见墙后的东西?

阿难一连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佛陀一一破除。他彻底懵了,不知道心到底在哪里。

佛陀看他已经山穷水尽,这才开始正面开示。

"阿难,你一直在找心的位置,可是心有位置吗?你所说的这些位置,都是物质世界的概念。心不是物质,怎么能用位置来限定它?"

"那心是什么?"阿难急切地问。

佛陀指着眼前的景物说:"你现在看见祇园的树木、殿堂、天空、大地,这些东西你都看得清清楚楚,对吧?"

"对。"

"那能看见这些东西的那个'见',它从哪里来?是从眼睛生出来的,还是从物体生出来的?"

阿难仔细思考了一番说:"应该是从眼睛和物体和合而生的。有眼睛,有物体,才有见。"

佛陀说:"你再想想,如果'见'是从眼睛和物体和合而生,那么眼睛在的时候,物体不在,还有没有见?"

阿难说:"物体不在的时候,虽然看不见东西,但是'见'还在。比如我闭上眼睛,虽然看不见外面的树木,但我能看见黑暗。"

"对了!"佛陀赞许地点头,"你终于说对了一点。'见'不是从物体生的,物体在不在,'见'都在那里。那么,'见'是从眼睛生的吗?"

阿难正要说是,佛陀就打断他:"如果'见'从眼睛生,那么你的眼睛坏了,'见'还在不在?"

这个问题让阿难陷入了沉思。他想起曾经见过一个瞎子,那人眼睛虽然看不见东西,但是当别人问他什么颜色的时候,他会说"我看见黑色"。瞎子口中的"看见黑色",不也是一种"见"吗?

"世尊,弟子明白了。'见'不是从眼睛生的,也不是从物体生的,更不是从两者和合而生的。'见'是本来就有的。"

佛陀微笑:"你说得对,'见'本来就在。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眼睛只是一个工具,物体只是一个对境。有眼睛的时候,'见'借着眼睛去见物体。眼睛坏了,'见'还在,只是换了一个呈现方式——见到了黑暗。"

阿难听到这里,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可佛陀知道,他还没有真正懂。

"阿难,我再问你,你刚才说你看见祇园的树木殿堂,那么,你是用什么见到这些树木殿堂的?"

"用我的'见'。"

"好,那你的'见'见到了树木殿堂之后,你能不能再见到你的'见'?"

阿难愣住了。见到"见"?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解释道:"比如你现在看见这棵树,你用眼睛见它。那么,能见到树的这个'见',你能不能看见它?"

阿难摇头:"看不见。'见'是能见的,怎么能被见到?"

"对。'见'是能见的,不是所见的。你永远不可能见到'见'本身,就像刀不能砍自己,眼不能看自己。可是阿难,你虽然见不到'见',但'见'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阿难若有所思。佛陀见他还在思索,决定再深入一层。

"阿难,我现在要告诉你一句话,这句话是《楞严经》最核心的秘密。"

阿难立刻挺直了身体,全神贯注地听着。

佛陀缓缓说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这八个字一出口,在场的许多弟子都陷入了沉思。阿难更是感觉脑中轰然作响,仿佛有什么东西要破壳而出,却又隔着一层薄膜。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当你试图去见那个能见的"见"时。

你所见到的,已经不是真正的"见"了。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揭示了修行的什么奥秘?为何参透了它,就算真正开悟?

在场的五百阿罗汉,听到这句话后,当即有一百二十人证得无生法忍。

而阿难,也在这句话的点拨下,开始真正地回光返照。

世尊接下来的阐释,让所有听法之人都明白了一个惊天的道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