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无人机起落点处,合作企业山东伏羲校效通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培训部主任李增强,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向学生细致讲解无人机飞行前的安全检查要点,他说道:“飞行前要检查桨翼是否正常、电池是否安装得当、固定翼的四个卡扣是否有松动……”这堂紧密结合理论与实操的课程,既是学校推进低空领域人才培养的日常场景,也是淄博新区锚定低空经济新赛道、落实产业布局的生动写照。
战略破局:
瞄准“低空+AI”,以校政企项目打开产业切口
“传统产业升级要稳,新兴赛道布局要快。”淄博新区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商军峰的这番表述,道出了淄博新区近年产业规划的核心逻辑。随着全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新区敏锐捕捉到“低空应用+智能装备+业教育”的协同机遇,将低空经济与智能AI共同列为重点突破的先进产业新赛道。而由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淄博新区融合发展中心与山东伏羲校效通科技联合搭建的全国首个校园低空立体交通物流服务平台,正是新区实现战略落地的“先手棋”。
为何选择校园物流场景作为切入点?淄博新区产业规划团队有着明确考量:校园场景封闭性强、需求稳定,既能为无人机与无人车的协同运行提供安全的试验和运营环境,又能通过“物流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模式,同步解决低空产业人才储备问题,为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基础。基于这一判断,淄博新区主动牵线搭桥,促成校方与企业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协调、校企落地实施”的产业推进格局。
资源破壁:
跨部门协同,破解低空产业落地关键难题
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空域审批与基础设施布局是两大核心瓶颈。为推动项目从构想变为现实,淄博新区融合发展中心承担起“服务者”与“协调者”的角色,联动多个部门构建攻坚机制。
在空域申请方面,淄博新区积极对接航校与交通部门,反复协调优化新区重点开发建设区的空域使用权限,最终为项目争取到5平方公里的临时空域,为无人机教学实训与配送运营提供了关键的“飞行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淄博新区统筹市、区两级城管、交通、土地规划等职能部门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完成低空飞服指挥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在齐鲁数谷、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北校区、西校区、南校区建成起降场、充换电站及运营站,同步规划6条无人机配送航线与3条无人车配送线路,投入6台无人机和7台无人车,彻底打通低空物流的“硬件链路”。
“淄博新区不仅提供政策支持,还给出精准的落地‘路线图’。”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汽车与低空飞行器学院负责人孙术华坦言,从项目初期的选址论证,到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新区始终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甚至提前考虑到无人车配送线路的市政接口预留,“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服务,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
生态构建:
以项目为支点,串联“产教研”协同链条
在淄博新区的产业蓝图中,校园低空立体交通物流服务平台并非单一的物流项目,而是撬动“低空经济生态圈”的核心支点。
从产业端来看,平台通过探索无人机与无人车的协同运行,已形成“设备应用—场景验证—数据反馈”的闭环。该项目总投资近千万元,在试运行期间展现出强劲的运营能力:满负荷状态下每日可支撑15000单的运输体量,9月25日至10月31日期间累计配送订单超16万单。这不仅验证了低空物流的商业价值,也为本地区低空智能装备企业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为后续产业集聚埋下伏笔。
从人才端来看,淄博新区推动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将平台的真实运营场景直接转化为教学现场,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低空设备的调度、运维乃至管理全过程。“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操能力的低空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孙术华表示。目前,校企双方已联合开展师资培训与飞手培训,下一步计划建设低空新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拓展育人载体,全力推动淄博市打造成为全国低空职业教育先导示范区。
从社会效益来看,平台的辐射作用持续释放:既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多个勤工助学名额,也直接助力周边实体经济发展,齐鲁数谷、太学里等园区商家的营收显著增加,成为淄博新区“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典型案例。
未来布局:
从“试验田”到“产业高地”的进阶规划
5平方公里的临时空域只是起点,新区的目标是打造区域低空经济专属产业集群。当前新区正围绕该平台进一步拓展:一方面持续对接相关部门,争取更多教育培训和低空飞行实践空间;另一方面以平台为基础,整合校、政、企三方资源,探索低空技术在更多场景的应用,为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积累经验。
“新兴产业布局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建’。”商军峰表示,从校园低空物流平台的落地,到后续产业资源的整合,新区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原则,“我们希望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形成可复制的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为淄博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如今,在淄博新区的产业版图上,低空经济已从“规划蓝图”转变为“实景运营”。随着校政企协同不断深化、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这片以传统工业为底色的区域,正加速向“低空智能产业新高地”转型,为职业教育与区域新兴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丁焕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