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小学校门口,一排小学生,站得笔直,像等待检阅的迷你方阵。一辆轿车驶入,孩子们齐刷刷地抬手敬礼,用尽丹田之气高喊“老师好!”。而那辆车,车窗紧闭,速度不减,如同一颗冷漠的子弹,咻地一下就划过去了,连个车窗的倒影都没给孩子们留下。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截图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有点像往一锅温水里扔了块干冰,瞬间就沸腾了。
然后,熟悉的剧情上演了。学校赶紧出来解释,你听听这解释,滴水不漏,堪称一堂生动的语言艺术公开课:
第一,我们学校没这么要求过。是孩子们“主动、热情、有礼貌”,这是他们高尚品德的自发体现。
第二,车里的老师其实回应了。只是路是断头路,停车摇窗会堵车,所以老师们只能在深色车膜后面,用一种“薛定谔的招手”方式进行心灵互动。
第三,都怪你们这些拍视频、传视频的!你们的镜头和转发,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很受打击”。
你看,一套“否认三连”打下来,学校冰清玉洁,老师体恤大局,孩子纯洁无瑕,唯一的坏人,就是我们这些拿着手机、爱琢磨事儿的看客。
这套说辞,高级就高级在,它把一个关于“规矩”和“权力”的问题,巧妙地偷换成了一个关于“礼貌”和“伤害”的问题。
咱们掰扯掰扯。
先说“主动有礼貌”。我信孩子们是单纯的,但我不信这“礼貌”是天生的。全校几百上千个孩子,为什么偏偏是门口“值周”的这几位,像被植入了统一的程序一样,动作、口号整齐划一?这种无需指令的高度自觉,不是应该出现在阅兵村吗?如果一个孩子主动,那是美德;一群孩子用同样的方式主动,那叫“训练有素”。别把精心编排的剧本,说成是演员的即兴发挥。
再说那个“薛定谔的招手”。因为怕堵车,所以连摇下车窗、露出一个微笑、点一下头的时间都没有。杭州的交通压力我们懂,但真的紧张到连一秒钟的人类情感交流都成了奢侈品?这理由就像你说,为了保护嗓子,我用眼神跟你合唱了一首歌。老师坐在铁皮盒子里,被当成一个符号去接受敬意,然后用一个看不见的回应来完成这个仪式。这哪里是师生互动,这分明是一场关于“身份差异”的默剧。孩子在明处,老师在暗处;孩子在步行,老师在坐车;孩子在行礼,老师在“被行礼”。这场景本身,就是一堂最直白的社会学课程。
最诛心的,是那句“孩子很受打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这出戏演得好好的,你们这些不懂事的观众非要冲上台来,说皇帝没穿衣服,现在演员不开心了,你们得负责。
他们永远不觉得是剧本出了问题,只会觉得是观众的眼神太刁钻。他们担心的不是孩子的人格在不自觉中被扭曲,而是这出精心设计的“文明秀”被搞砸了。
![]()
上级单位那份官样文章的通报来了。“高度重视”“严肃批评”“举一反三”……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在念一段没有感情的咒语。它批评了“管理问题”,但它敢不敢直面问题的核心:我们到底在教孩子什么?
是教他们发自内心地去尊敬知识、尊敬人格、尊敬那些俯下身子与他们平视的老师?还是教他们去尊敬车子、尊敬职位、尊敬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被物化的权力符号?
一个孩子,连对方的脸都看不见,连对方一句真切的回应都听不到,他到底在敬什么礼?是在敬那个车标,那个铁皮,还是在敬那种“你在车外,我在车内”的秩序?
这根本不是什么“文明示范”,这是一场“权力服从性测试”的预演。它让孩子们过早地明白,有些敬意是不需要回应的,有些身段是必须放低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形式主义,比任何一道错误的数学题,对孩子的伤害都大得多。
别再扯什么“孩子很受伤”了。真正让孩子受伤的,不是那个揭穿了仪式的视频,而是那个仪式本身。也别再用“交通拥堵”这种一戳就破的塑料借口了。比起那几秒钟的拥堵,一个社会对权力与服从的畸形认知,才是更令人窒息的“思想断头路”。
最后,我想对那些还在琢磨怎么“举一反三”的先生们说一句:
请别在他们刚刚学会写“人”字的时候,就急着教他们如何把腰弯下去。
![]()
来源/海报新闻《杭州一小学校门口学生向车辆敬礼引争议,官方通报:确实存在问题,已对该校负责人严肃批评,要求立即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