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牵手”维尔茨堡大学阿莎芬堡医院

0
分享至

11月6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维尔茨堡大学阿莎芬堡医院“姊妹医院”揭牌仪式举行。维尔茨堡大学阿沙芬堡医院院长塞巴斯蒂安·累欧茨基一行,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素平,泸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曾妍,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荣誉主任亚历山大·塔希曼,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党委常委、副校长、附属医院院长江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相关职能部门、科室负责人等出席仪式。

此次揭牌仪式是两家医院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泸州融入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持续扩大医疗卫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又一实质性成果。


揭牌仪式现场。梁婷摄

事实上,双方10年前便相识,从“萍水相逢”到“倾囊相助”,这份情谊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合作路径也愈发清晰。

合作破局

构建国际标准化诊疗体系

2015年,维尔茨堡大学阿莎芬堡医院妇产科主任亚历山大·塔希曼教授应邀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交流访问。彼时,后者妇科在临床技术、医疗质量、管理运营和人才培养上陷入发展瓶颈,急需引入外部力量破局。而塔希曼教授展示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看到国际标准化诊疗流程,也看到破局关键。双方就此埋下合作的种子。

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职引进塔希曼教授,并设立中德妇科肿瘤病房,任命其为病房主任,按照德国模式进行管理运营。1年后,学校附属医院获批设立“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趁势合并妇科与中德妇科肿瘤病房。

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开始,从重组、一体化、多学科这三大“法宝”中,可以窥探学校附属医院改革的力度。

为建设标准化诊疗程序、实现国际同质化医疗质量,学校附属医院撤销医疗小组,以临床功能为标准,遵循“大门诊,小病房”理念,重组妇科框架结构,将服务重点和人力资源大幅度向院前倾斜。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将妇科门诊分为9个功能区,细化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打造“门诊一体化”诊疗模式。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入院前完成所有检查,实现当天入院,第二天手术,在提高患者体验感的同时,缩短平均住院日。

学校附属医院还制定了妇科三大癌症的标准化诊疗程序,让患者从入院前的检查到术后恢复整个流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标准可以遵守,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管理。这是比肩国际标准化诊疗体系的重点内容。科室建立的“术前-术中-术后”制度化多学科诊疗流程,能确保恶性肿瘤患者100%在术前、术后都经过多学科肿瘤团队讨论,并在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最优化治疗方案。

患者得到高质量诊疗服务的同时,医生的工作效率不降反升。每个接诊单元由一间诊室与两间检查室组成,二者互通,医护人员各司其职,运转有序。患者在护士引导下做准备的时间,医生可以继续接诊其他病人。在工作时长一样的情况下,医生看诊量增长一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输血”变“造血”

医疗质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结硕果

一系列改革按下“加速键”,学校附属医院妇科已全面建成以标准化医疗为核心,以肿瘤多学科团队为特色,以人文关怀为基石的标准化诊疗体系,出院患者满意度超99%。改革的目的始终是让患者受益,这接近100分的背后,是一串串数据搭建起来的信任。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维尔茨堡大学阿莎芬堡医院“姊妹医院”揭牌仪式举行。梁婷摄

江涌介绍,学校附属医院妇科卵巢癌诊治水平趋于国内领先地位,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之前的25%提升至63.5%;2024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中,98%达到国际标准理想减瘤效果,也就是肉眼无残留。2019年,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2022年获批全国第一批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附属医院又先后在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和病理科引进德国专家,集中资源打造优势学科群,全方位、多层次为手术患者保驾护航。

今年7月,学校附属医院成立妇科肿瘤中心,囊括肿瘤内科、麻醉科、手术室、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专家,打造全链条单病种管理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与德国专家合作的成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皆有优异成绩佐证。学校附属医院累计发表妇科肿瘤、乳腺肿瘤等方面SCI论文19篇;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合作的“脑卒中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共建“细胞与分子病理学联合实验室”;以妇科标准化医疗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成功申报省科技厅课题8项;“中德医疗改革合作-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连续3年获批科技部国家级外专项目……

学校附属医院相继派出60人次赴德国培训进修,30人赴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形成直通德国的人才培养高速通道。2023年,妇科诊疗体系通过德国癌症协会专家组现场考核,获批设立“德国妇科肿瘤医师执业资质培训基地”,拟于2026年起接收德国医生来医院开展妇科肿瘤亚专业培训,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融合

打造“泸州医疗”金字招牌

“10年来,我院与阿莎芬堡医院在医学教育、临床专科交流及人才培养方面构建起坚实稳固的合作关系。此次揭牌,我们的合作将迈上新起点、开启新篇章。”徐勇说。双方将从技术交流迈向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融合,做老百姓可信赖的托底力量。

以临床合作为根基,双方将聚焦妇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等重点领域,将德国标准化理念与本地医疗实践相融合,探索兼具国际水准与地方适应性的医疗改革新路,让国际一流医疗技术真正惠及区域群众。

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双方将共建中德联合实验室与技术转化平台,围绕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装备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产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和转化价值的重大成果,助力泸州打造“中国一流、国际认可”的医疗品牌。

以人才交流为纽带,双方将完善医师培训、学者互访、学生交换等双向交流机制,构建高水平医学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中德医学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打造泸州与国际高水平医疗体系接轨的重要窗口,让“泸州医疗”成为区域群众信赖、同行认可、国际关注的金字招牌。

四川省医师协会在发来的贺信中明确提到,“姊妹医院”关系的正式确立,必将推动双方在临床技术交流、科研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这不仅将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也必将为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国际化的医疗服务。

“以此次揭牌为全新起点,双方将携手并肩、深化互信、开拓创新,共同谱写中德医学教育与健康产业合作新篇章。”张春祥表示,双方已达成共识:

在姊妹医院的基础上,推进阿莎芬堡医院成为西南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双方的合作将从临床诊疗向着医学教育、科研协同与师资建设等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共建高水平医学教育平台,探索形成兼具中德优势的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组建跨国研究团队,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与临床应用;优化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中德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树立可借鉴、可推广的院校协作范例。

展望未来,中德合作前景广阔,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将积极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与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努力营造最优越的国际合作环境,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牵引作用,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德智慧与力量。(曾念、江佩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2245文章数 2007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