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气候战场”上,中美又一次短兵相接。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气候与安全问题公开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三次追加发言,直戳美国痛点。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暴露的不仅是气候议题上的分歧,更是全球治理主导权的深层博弈。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第一轮交锋:美国暗箭伤人,中国亮明底牌
美国代表在发言中含沙射影,称“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碳排放占全球26%”。这种话术,既想泼脏水又怕引火烧身,活脱脱一副“既要当坏人又要立牌坊”的嘴脸。耿爽当场拆穿:这个国家有14亿人口,GDP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30%,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反观美国,人均碳排放长期居世界前列,两度退出《巴黎协定》,堪称全球气候治理的“头号破坏者”。
![]()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美国人均碳排放14.24吨,是中国(7.41吨)的近两倍。更讽刺的是,美国历史累计碳排放量占全球25%,堪称“气候债务”的最大欠账国。这种背景下,美国代表的指责,无异于一个烟鬼指责邻居做饭冒烟。
第二轮过招:美国撕破脸皮,中国正面回击
见含蓄战术失效,美国代表干脆直接点名中国。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做派,暴露了其底气不足。耿爽的回应直击要害:中国确实碳排放总量第一,但这是14亿人口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阶段。更重要的是,中国承诺“双碳”目标,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60%以上。这些硬核数据,让美国的“气候骗局”论不攻自破。
![]()
反观美国,2017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拜登政府虽重新加入,但承诺的减排目标远低于科学要求。更恶劣的是,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用巨额补贴吸引制造业回流,实质是“气候保护主义”。这种“自己不减排,还阻止别人减排”的行径,才是真正的骗局。
第三轮较量:气候议题背后的全球治理权争夺
美国为何在气候问题上如此歇斯底里?表面看是意识形态作祟,深层原因是全球治理主导权争夺。随着中国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崛起,美国“领导世界”的幻觉正在破灭。气候议题,成了美国维持霸权的最后抓手。
![]()
但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从《巴黎协定》到“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从全球发展倡议到碳中和行动,中国正在构建新的气候治理范式。这种范式基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美国“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耿爽在发言中呼吁“团结合作而非指责推责”,正是这种新范式的生动诠释。
气候博弈的终极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
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代表的表演,暴露了其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险恶用心。但国际社会看得清楚:谁在真正减排,谁在拖延耍赖;谁在推动合作,谁在制造分裂。
![]()
中国用行动证明诚意:过去十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森林蓄积量增加15亿立方米。这些成就,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而是14亿人民用汗水换来的。相比之下,美国至今未兑现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派,才是真正的“骗局”。
结语:气候战场上的真与假
安理会的这场交锋,折射出21世纪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当美国沉迷于“教师爷”角色时,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重塑全球治理规则。气候问题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需要所有国家携手应对的挑战。
![]()
那些指责别人“骗局”的国家,不妨先照照镜子:自己是否真的履行了承诺?是否真的尊重了科学?是否真的把人类命运放在了首位?答案,在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里,在持续加剧的极端天气中,在每个渴望生存与发展的人类心中。
历史终将证明:谁在真正为人类未来负责,谁在玩弄政治把戏;谁在推动合作共赢,谁在制造分裂对抗。这场气候博弈,考验的不仅是国家的实力,更是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